为什么关羽要放曹操?

如题所述

一、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首先我要提醒读者,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下面我们仅就《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一个分析:

诸葛亮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在挟持或裹胁下,加入了刘、关、张集团,如果他不答应刘备的邀请入伙,关羽、张飞将会一条绳子将他捆来,而且张飞将会烧掉诸葛亮隐居的草堂。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又有谁不害怕呢?

在关羽、张飞杀气腾腾的注视下,诸葛亮一再推辞刘备的邀请,实在不能推脱时,诸葛亮才勉强答应了刘备的邀请。当然是违心和不情愿的。

显然诸葛亮是得不到刘备集团全体领导层的信任。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真相。也是中国人被忽悠一千多年的真相。

三顾茅庐既反映了刘备思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一面,也反映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基本态度。同时也给诸葛亮蒙上了一层高不可测的神秘面纱,为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做了铺垫。

刘备请到了诸葛亮应该怎样呢?是不是欢欣鼓舞,奋发有为了呢?我们看一下书中的描写就十分清楚了:

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张见说,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氂牛尾至。玄德取尾亲自结帽。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于地而谢曰:“吾聊假此以忘忧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众,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阵法。

刘备颓丧地找来牛尾结帽子,一幅十分抑郁、百无聊赖的样子。这不就反映了刘备的内心世界和对诸葛亮的基本态度吗?那就是既没有信心也没有信任。甚至没有任何职务。(玄德待孔明如师),所谓的食同桌、寝同席不过是刘备惯用的伎俩,是一种虚伪的假象。

<<军师初用兵>>里诸葛亮并不能顺利的调动军队—— 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闻知,谓云长曰:“可着孔明前去迎敌便了。”正说之间,玄德召二人入,谓曰:”夏侯惇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曰:“哥哥何不使‘水’去?”玄德曰:“智赖孔明,勇须二弟,何可推调?”关、张出,玄德请孔明商议。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张飞谓云长曰:“且听令去,看他如何调度。”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云长曰:“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二人去了。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派拨已毕,玄德亦疑惑不定。.

因为诸葛亮在军队里并没有任何职务,就是一个证明。因为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看到刘备是怎样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的描写。而在古代是要筑坛拜将、沐浴斋戒的。非常隆重而繁琐。

关羽,张飞却公然抗命。不听从没有任何职务的诸葛亮的调遣和安排,他们冷嘲热讽,搅呼的军事会议几乎开不下去。刘备不得以将自己的剑、印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凭借熟悉的地理知识,采用擅长的火攻才勉强指挥关羽等人在博望坡打了第一个胜仗.诸葛亮直到此时才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此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幕僚、参谋,一直在刘备那里做后勤工作。

到了赤壁大战,诸葛亮算无遗策,舌战江东群儒,密献火攻计、连环计,草船借箭,七星大法借东风。为赤壁大战立下汗马功劳,取得了孙刘联合之后的空前胜利,才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也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将军级别的参谋。也可以说不过是个上校团副的虚职。

诸葛亮神机妙算却唯独将和曹操有着很深渊缘关系的关羽、派去华容道,捉拿必死的曹操.并且用激将法,诱使关羽签下了杀头的军令状.从而放走了曹操.成就了关羽义气千古的英名。看到这里是我心中最大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放走曹操?他不知道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吗?放走了曹操赤壁大战岂不是功亏一篑?

其实.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刻意按排,明知关羽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人,明知关羽并不能完成捉拿曹操的任务,却要将如此重任交给了他,还要诱使关羽签下杀头的军令状。只能说明诸葛亮一箭双雕,达到了三个目的.否则还有更加另人信服的解释吗?按照曹操当时狼狈逃窜的凄惨境况派一个侦察排就足以完成任务,何必要派五百校刀手和威风不可一世的战神关羽呢?

1、
诸葛亮放走了曹操,也就为诸葛亮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2、
诸葛亮诱使关羽签下了军令状而不杀关羽,就卖给关羽和刘备一个大人情,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刘备军中的威望和主要领导地位.为诸葛亮自己的以后进与退,埋下了伏笔。

3、
诸葛亮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让曹操充分认识诸葛亮其人。暗地里又送给曹操一个人情。

这不能不说在那样一种特定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的聪明选择.

而关羽放走曹操,也是早有预谋,

第1、关羽肯定要放走曹操,为了义气,为了关羽自己的千古英名,为了曹操的大恩大德。也为了和刘备的默契,(刘备的默许)关羽宁愿背黑锅,被杀头。

第2,曹操死了,关羽他就会背上千古骂名。刘备也就没有了割据一方的理由。他只能乖乖地回到朝廷去做刘皇叔,永远没有理由和机会做皇帝。

第3、关羽将失信于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怀疑他的忠诚,就连结拜兄弟刘备也不得不防着他。

第4、关羽追随过曹操,毕竟有袍泽之谊。曹操对他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曹操甚至将吕布的天下名驹赤兔马也送给了关羽。那可是无价之宝,相当于今天的顶级卡迪拉克。

第5、军阀混战的潜规则,一般不会杀被俘的敌方将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一个后路。比如曹操不想杀吕布,张绣、孙权一开始也不想杀关羽。等等

另据传说,貂禅也是由曹操送给了关羽做老婆。也有一种说法:此前关羽曾经请求曹操将貂蝉送给自己,而曹操竟然食言,先是答应了关羽,关羽十分高兴。等到战役结束,曹操看到貂蝉的天姿国色,竟然目眩神迷忘记了关羽的请求,自己留下了貂蝉。使关羽嫉恨上了曹操,甚至在许田打围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这是《三国演义》中的。
三分虚,七分实,不能尽信《三国演义》。
历史上,关羽和华容道没什么关系,《三国演义》中写上如此一段,艺术加工了,是为了衬托关羽的义。罗本罗贯中误导了很多人。
关羽放曹操是必然的结果,诸葛亮也早就料到关羽会放曹操,而且故意让关羽立的军令状,这件事情对于诸葛亮来说有以下必要性和好处。
一、放曹操是出于当时天下形势大势的考虑。赤壁之战后放走原气大伤的曹操,可以利用其有效牵制东吴,给刘备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如若杀掉曹操,当时天下军事实力上孙权再无人能比,灭掉了曹操,刘备就会成为下一个被灭掉的对象。所以说,从军事上,必然要放。

二、关羽曾受曹操不杀之恩,正好此时放,还他一个大大的人情,以后对曹操做战时关羽不会再瞻前顾后,从人情上说,必然要放。
三、让关羽立军令状也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其一,只有这样才说明关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放的曹操,如此人情才能还的一干二净;其二,诸葛亮刚辅佐刘备,关羽张飞这两个刘备的把兄弟当然不会对他伏伏贴贴,通过这一纸军令状,以后关羽的小辫子就在诸葛亮手上了,事实也是如此,从此以后关羽对诸葛亮俯首,关羽都如此了,张飞自然更无二话,于是诸葛亮就成为了刘备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第二人。
而真正的历史是:
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遇上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第2个回答  2018-03-09
将军义酬谢知己,丞相死里逃生!
如果是三国演义,那是为了表现关羽的义薄云天!
但是正史上关羽绝对不可能放曹操,如果真的放了,关羽就人头落地了!军令如山,违令者斩立决!
华容道捉放曹纯属虚构
关于赤壁之战,《魏书》和《吴书》中的记载有所不同。《魏书》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而《吴书》却说:“(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关羽在此战中的作用,史书上也没有丝毫记载。演义中为了体现关羽的义气,还虚构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感人情节。有关这段小说的背景,可以参考裴疏引《山阳公载记》所说的:“(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可见曹操料定刘备是个马后炮,等着他逃走之后才会想起来放火,更不要提什么埋伏了。
第3个回答  2018-03-09
人家智慧老人答的多好!
历史上没有这么巴踪事。
演义上理由有三个:1、如果曹操一死,北方大乱,那么生灵涂炭不说,刘备能否成功还未可知,不如按照隆中对策行事比较好。
2、诸葛亮看关羽有情有义,对曹操余情未了,所以让关羽再放曹操一次。这又有两种说法:1、诸葛亮知天命,知道曹操不该死;2、诸葛亮不知天命,想以后关羽北伐的时候,假设成功,那时候再杀曹操,就没有牵挂了。
3、诸葛亮挑拨刘关的关系,想成为刘备集团第一重臣。
第4个回答  2018-03-09
历史问题需要最精炼的语言去概括。

该问题原因有三:

1、义
关羽之思维及做法促成其必然有此义举。“武圣”者,必讲义也,勿需多言证明之。

2、智
诸葛亮“三足鼎立”之理念必然会促使其事先有此安排。曹操势力强大,既使是赤壁一败也不可抗之。孔明深知:若干掉曹操,就会“两面树敌”。依孔明之睿智,岂能犯此糊涂?

3、高
曹操有战略思考,其爱惜人才之举措必然会有大难不死之回报。“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只云长能享受也。他相信云长是有义之人。否则,不会有后来的曹魏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