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观察

如题所述

人眼是最有用和最方便的检测“仪器”。肉眼观察(总体观察,GeneralObservation)是宝石鉴定的基础,通过肉眼观察,确定宝石的某些特征,为后续鉴定打下初步的基础。肉眼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颜色、光泽、透明度、形状、色散、特殊光学效应、解理、断口、裂开以及某些内、外部特征等。

一、颜色

宝石的颜色是宝石吸收、透过及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波产生的色彩、色调和浓度的综合。有些宝石的颜色是稳定的,而另一些宝石的颜色则是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宝石的颜色对宝石进行初步的种属的限定,缩小宝石可能的范围,从而鉴定宝石;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宝石颜色的好坏来对宝石进行评价,确定宝石的价值。

1.观察与描述

有色宝石的颜色需在白色背景上使用顶光照明(反射光)对宝石的表面进行观察,光源要使用日光或与之等效的光(各种波长混合的最均匀的光)进行观察。

有色宝石颜色的描述可从色调、深浅、明暗、颜色的变化(色带和色斑的具体情况)、多色性以及色散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颜色可直接用组成白光的光谱色或其混合色及白色、黑色、无色等来描述。对光谱色单一的宝石,可直接用颜色加上深浅进行描述,如红色、浅蓝色等;若宝石颜色为复合的颜色,常以主色在后、辅色在前的双色法来描述,如黄绿色、紫红色。必要时在颜色前面加上深浅及明暗程度,如浅绿黄色、暗绿色等。

描述颜色的色带时可具体描述颜色的形状、大小、宽窄、深浅及变化。如色带是平直的还是角状的或是弯曲的,可将颜色色带记录为包体。此外,对肉眼可见的明显的多色性,也应描述在颜色项目下。如果不同光源下有颜色变化,也可加以说明。

2.影响有色宝石颜色观察的因素

(1)光源

宝石在不同光源下观察,颜色会有一些差异。日光尽管包括各个波长的光波,但早、中、晚有差别。如红宝石在日光下观察,上午颜色最佳;由于日常大家使用的白炽灯含红光多,在此光源下观察,红宝石的颜色偏深;在日光灯下(色温低、蓝色光强、红光少),红宝石看上去颜色偏浅。为了进行颜色的统一对比,一般以北极下午4时的日光为标准,其色温是6700K。

(2)人眼的色觉效应

观察颜色时,人眼的色觉效应必须正常。正常的人眼可分辨150个色调,就人眼的敏感度而言,在相同能量的前提下,蓝色、紫色的明度最低,绿色和黄色的明度最高。也就是说,人眼对绿光和黄光最敏感。一般地,人眼在白天最敏感的波长是555nm黄光,而在黄昏是507nm的绿光。

(3)背景

观察颜色时背景很重要,背景的颜色要求为白色、黑色或灰色。标准实验室的地板、墙壁、天花板甚至桌面都要求为白、黑或灰色,因为宝石在与之相近的颜色衬托下将黯然失色,人工的颜色总比天然的颜色好看。

二、光泽

宝石的光泽是指宝石的表面(平滑的晶面、解理面或磨光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光泽可反应硬度或折射率的高低。通常硬度较低的宝石,会受到磨损而使光泽暗淡;而光泽越强的宝石,折射率会越高。此外,宝石的光泽还与宝石表面的光洁度有关。

观察光泽的方法是:用反射光来检查、判断抛光的、粗糙的、断口的表面。对单晶而言,光泽在其晶面、解理面、断口上观察很明显。光泽可根据折射率RI和反射率R进行划分:

1)金属光泽(Metallicluster):具金属光泽的矿物,其RI>3,R>25%,表面呈现金属般的光亮,一般不透明。宝石矿物很少达到金属光泽。仅有少数宝石品种具金属光泽,如赤铁矿、黄铁矿。

2)半金属光泽(Sub-metallicluster):具有半金属光泽的矿物,其RI=2.6~3.0,R=19%~25%,表面呈现弱金属光泽,一般不透明,如金红石、黑钨矿、铬铁矿。

3)金刚光泽(Adamantineluster):具金刚光泽的矿物,其RI=1.9~2.6,R=10%~19%,表面如钻石般光亮,如金刚石、锆石等。

4)玻璃光泽(Vitreousluster):具玻璃光泽的矿物,其RI=1.3~1.9,R=4%~10%,表面如玻璃般的光亮,如电气石、水晶等。

绝大多数宝石的折射率在1.3~2.6之间,可以划分到玻璃光泽和金刚光泽范围内。

如果宝石矿物表面不光滑,或由集合体或表面特征所引起,可形成一些特殊的光泽:

1)珍珠光泽(Pearlyluster):宝石呈现如珍珠表面或贝壳内壁样的柔和光泽,如珍珠、贝壳最特征,宝石解理面上也呈珍珠光泽。

2)丝绢光泽(Silkyluster):由于具有纤维状结构或构造,各纤维的反射光相互影响而呈现出丝绢般的反光现象,如木变石、查罗石(紫硅碱钙石)和孔雀石等具有丝绢光泽。

3)油脂光泽(Greasyluster):由于极微细的粗糙表面使光线漫反射而显示油脂般的反光现象,如软玉、石英断口等。

4)蜡状光泽(Waxy luster):由隐晶质或微细颗粒表面对光漫反射而呈现蜡状反光现象,较油脂光泽弱,如绿松石、蛇纹石玉等。

5)树脂光泽(Resinous luster):某些黄、棕或褐色的宝石表面呈现的如松香般的光泽。琥珀具有典型的树脂光泽。

6)土状光泽(Earthy luster):呈粉末状或细粒多孔的集合体矿物对光的漫反射或散射而呈现的暗淡光泽,如高岭石、绿松石等。

对多晶来讲,光泽取决于集合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疏密程度和琢磨的效果。因此,玉石由于其组成矿物成分变化较大,同一品种结构构造变化也较大,因而其光泽类型并不唯一,可以变化。如绿松石质地细腻时,为玻璃光泽,质地较松散时可呈油脂光泽甚至土状光泽。

不同宝石折射率不同,硬度有差异,可以通过光泽的强弱进行区分,如钻石为金刚光泽,水晶为玻璃光泽,有经验的人通过肉眼就能将两者区别开来。光泽的强弱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宝石折射率的高低。

光泽可用来区别某些经过优化处理的宝石,如天然翡翠常见亮玻璃光泽,而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翡翠外观呈蜡状光泽。拼合宝石上下拼合层材料若不相同,可以凭借光泽的差异来识别。如以石榴石为顶、玻璃为底的拼合石,由于两者折射率不同,表现出拼合层光泽的强弱不同,为鉴定提供了依据。

三、透明度

透明度是宝石对可见光透光的程度。宝石透明度的观察要用透射光来判断,可使用强光源,如手电筒、光纤冷光源灯等。透明度可描述为5个等级,从好到差依次为透明、亚透明、半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等。透明度的等级没有严格的界限,是一个相对的划分。有时候还需观察在一颗宝石或一件物品中透明度的变化情况。宝石的透明度从好到差依次划分以下5个等级:

1)透明(Transparent):可充分透过光线,通过宝石可极明显地看到对面的物体,如优质的钻石、水晶。

2)亚透明(Semitransparent):宝石能透光,通过宝石可透视物体,但不太清楚,如玻璃地翡翠、电气石。

3)半透明(Translucent):虽可部分透光,但仅能见到物体轮廓的阴影,如软玉、岫玉

4)微透明(Semitranslucent):透光很少,仅在宝石边缘可透光,如玛瑙。

5)不透明(Opaque):宝石磨成极薄的片也不透光,如青金石、孔雀石等。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主要有:

1)宝石对光的吸收因数:宝石的吸收因数越大,透明度越低。宝石的吸收因数是与宝石晶格内部的晶格类型有关的。金属晶格内部大量的自由电子的跃迁对光有明显的吸收。原子晶格和离子晶格内缺失自由电子,对光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具有较高的透明度。钻石透明度高,就是因为其具有典型的原子晶格。

2)取决于宝石的厚度:厚度越大,宝石的透明度越低。

3)宝石颜色的影响:对于同一品种、同一颜色系列的宝石来说,颜色越深,透明度越差。

4)杂质对透明度的影响:由于杂质使入射光在传播中发生折射、散射等,使通过宝石的光强度降低,从而影响宝石的透明度。

5)集合体方式对透明度的影响:对于同种宝石而言,单晶的透明度要高于多晶。多晶宝石的透明度受到组成矿物的颗粒大小、颗粒边缘形态、颗粒边缘的结合方式等影响。颗粒的粒度越不均匀,排列越紊乱,边缘接触越不平直,则对光的折射和散射作用越强,透明度越低。

四、形态

宝石形态的观察可分两种情况:具晶形的原石可观察和描述其结晶习性、晶形的组成、单形或聚形,并根据形态判断所属的晶系;而已加工的宝石则可根据加工形状直接描述。

1.原石的形态

宝石原石的形态分为两种,一种为单晶宝石的形态,另一种为集合体的形态。

单晶宝石原石观察内容如下:

1)宝石的晶形(表1-4-1),了解其结晶习性(如柱状晶形),判断宝石是单形还是聚形,若为聚形,是由哪些单形聚合而成的。

2)横断面的形状如何(如斜方晶系的横断面为菱形,四方晶系的横断面为四边形)。

3)晶面特征,如表面蚀像、晶面条纹等。

4)判断所属晶系。

表1-4-1 单晶宝石的结晶形态

多晶宝石(玉石)的形态主要有致密块状、树枝状、葡萄状、皮壳状、晶簇状、粒状、球状、钟乳状、肾状、层状、鲕状、放射状等。观察时要注意玉石的结构和构造的特点以及变化情况。

2.琢型

根据宝石的外部特征,将宝石的琢型划分为4种:凸面型、刻面型、珠型和异型。

(1)凸面型(Cabochon Cut)

也称弧面型或素面型,其特点是宝石的顶部琢磨面为弧面。凸面型切工常用于琢磨半透明到不透明的有色宝石,如玉髓、绿松石、软玉、翡翠等以及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

1)据截面形状分:单凸面型、双凸面型、扁豆凸面型(上下弧面不一样高)、空心凸面型凹面型(图1-4-1)。

图1-4-1 凸面型琢型(截面形状)

2)据腰形分:圆型、椭圆型、橄榄型、心型、矩型、方型、垫型、垂体型(图1-4-2)。

图1-4-2 凸面型琢型(腰围形状)

(2)刻面型(FacetedCut)

又称棱面型、翻光面型和小面型。其特点是宝石由许多小刻面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构成,呈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刻面型宝石的款式种类很多,根据其形状特点和小面组合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4种类型:

1)圆多面型:又称明亮型或圆钻型,是目前运用最多的琢型。该款式是为了尽量展现有色宝石的体色、亮度、火彩和闪耀程度。大多数圆多面型琢型都是由冠部、腰部和亭部等3部分组成,图1-4-3为现代标准圆多面型琢型,图1-4-4为圆钻型琢型的变型,如橄榄型、梨型、椭圆型、心型等。

图1-4-3 圆多面型

图1-4-4 圆多面型的变型

2)玫瑰型(RoseCut):玫瑰型冠部由连续的三角形组成,底面平而宽,因形似盛开的玫瑰花而得名。该琢型对展现宝石的“火彩”和亮度都不利,但其具有优美的几何形状和适用性(图1-4-5)。

图1-4-5 玫瑰型琢型

3)阶梯型:阶梯型又称祖母绿型,因常用于祖母绿的琢磨而得名。其基本形状是一个去掉四个角的矩形,具有阶梯状排列的翻光面,底部终止于一个斧形的尖底(图1-4-6)。该琢型翻光面数目和阶梯数并不太重要,面角比例要求不像圆多面型严格,所以在有色透明宝石中应用很广,可适应各种形状、大小的宝石原石的切磨,目前已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琢型之一。此琢型不仅能展现有色宝石的颜色,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石的重量,但不利于对宝石的火彩和亮度的表现。剪刀型又称交叉型(图1-4-6),是阶梯型的改进,用三角形代替阶梯形小面,与阶梯型相比,不仅增加了宝石的亮度,而且增加了颜色,但也因此在宝石亭尖处造成光的损失,并在宝石中央产生一个死点。这种款式适用于切磨折射率低、色彩艳丽的宝石。图1-4-7是有色宝石常用的阶梯型琢型。

图1-4-6 阶梯型琢型

图1-4-7 阶梯型琢型

4)混合型:混合型是指将同一粒宝石的不同部位切磨成不同琢型的混合款式。该琢型造型上变化多样、适用性强,可使有色宝石的颜色、火彩、亮度和重量达到最佳的效果。加工复杂,琢磨难度大,不适于大批量生产,只适合于一些高档有色宝石的设计和琢磨,其中最常见的款式是冠部为圆多面型,亭部为阶梯型(图1-4-8)。

图1-4-8 混合型琢型

(3)珠型(Beaded Cut)

珠型是有色宝石中最常用造型之一,通常用于制作不同的首饰,如项链珠、手链珠、耳坠珠、胸坠珠和其他佩饰珠等。珠型既可展示宝石的色彩美,又能体现几何形态的规整美,其魅力不仅表现在单粒珠子上,而且表现在整串珠子所串联形成的造型上。珠型琢型适用于半透明—不透明的有色宝石的琢磨,因其形状简单规整,所用原石量多价廉,可大批量生产。根据几何形态的不同,珠型可分为圆珠型、椭圆珠型、扁圆珠型、腰鼓珠型、圆柱珠型和棱柱珠型等(图1-4-9)。

图1-4-9 珠型切工

图1-4-10 异型

(4)异型

包括自由型和随型。自由型:据原石的形态、颜色、色形等刻意琢磨出的造型(图1-4-10)。随型:按照大自然所赋予原石的形状,进行简单的磨棱去角,并抛光所得的形状。

五、色散(Dispersion)与火彩(Fire)

色散是白光被分解为光谱色的现象,当白光照射到透明刻面宝石时,因色散而使宝石呈现光谱色闪烁的现象称为火彩。色散值是反映宝石色散强度(即火彩强弱)的物理量。理论上色散值DIS用该宝石相对于红光(λB=686.7nm)的折射率与紫光(λG=430.8nm)折射率的差值来表示,差值越大,色散越强。

观察宝石色散现象时要使用强点光源(如笔式手电)照射宝石,并将色散分为极强(DIS>0.200)、强(DIS=0.050~0.190)、中(DIS=0.038~0.049)、弱(DIS<0.038)等。表1-4-2为常见宝石的色散值。

色散除了与宝石本身性质(成分、结构等)有关外,宝石的颜色深浅对观察也有影响,颜色深的宝石常会掩盖其色散。只有无色的宝石能看到明显的色散。

色散是鉴定宝石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对于无色和浅色宝石,如钻石的色散常为橙色和蓝色闪光,而立方氧化锆的刻面上常见橙色、淡红色、绿色等闪光,十分柔和。此外,宝石的色散高能增添魅力。

表1-4-2 常见宝石的色散值

六、解理、裂理和断口

1.解理(Cleavage)

指宝石晶体(单晶)在外力作用下(如敲打、挤压)沿特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平滑面的性质,所破裂的平面称为解理面。

根据宝石发生解理的难易程度和解理面的平滑程度可将解理分为3级:

1)完全解理:解理易发生,解理面平滑,如方解石、萤石等。

2)中等解理:受力大时才能发生,解理面平整,如方柱石、磷灰石等。

3)不完全解理:可发生解理,但较难,解理面延伸不远且不平坦,如绿柱石、橄榄石等。

解理对宝石的耐用性有一定的影响,解理发育的宝石受力后易破碎。解理在宝石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同种宝石晶体的解理特征(如解理组数、方向、完善程度、解理夹角)总是相同的,某些宝石特殊的解理特征可作为鉴定依据。表1-4-3为常见宝石的解理特征。

表1-4-3 常见宝石矿物的解理特征

解理对宝石的加工十分重要,了解宝石的解理方向可使宝石工匠容易将大块宝石原料切开,如劈钻就是利用钻石的解理特征来进行的。此外,具完全解理的宝石难加工,容易碎裂,当宝石的台面平行于解理面时,沿解理面方向不易磨平和抛光,有时还会形成微台阶状。如加工托帕石要使台面与底面(解理面方向,垂直c轴)有一定夹角。

2.裂理(Parting)

裂理是宝石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如双晶结合面、包裹体面或结构缺陷面)产生破裂的性质。它看起来像解理,但形成的原因不同。裂理只是在某种宝石的某些晶体中发生,并非普遍存在,同种宝石可见不同方向的裂理。裂理在长石、辉石及刚玉中比较常见。

3.断口(Fracture)

断口是宝石(晶体、非晶体、集合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随机、无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破裂面。断口是强烈撞击、持续施压、快速加热和冷却等应力作用的结果。

解理只能在晶质材料中出现,断口却能在任何宝石材料中出现,不论是晶质体还是非晶质体,也不论是单晶还是集合体。

断口可根据断裂面的形状分为以下几类:

1)贝壳状断口:断口面犹如贝壳,大致成弧面,并有一圈一圈的弧形线,石英最典型,非晶质的玻璃大多也具有贝壳状断口。一些解理发育不完全的宝石,如绿柱石、橄榄石、石榴石等有这种断口。

2)锯齿状断口(参差状):宝石出现参差不齐、有较尖锐的突起和凹陷的表面。纤维状集合体的宝石,如软玉等常见这种断口。

3)平坦断口:断口面较平坦,无粗糙感,一些土状致密的矿物集合体,如绿松石等显此种断口。

断口的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定宝石的辅助依据。如断口显示阶梯状,则指示宝石可能有解理。对断口的观察,也可了解玉石质地的细腻程度。例如质地细腻的绿松石断口平坦或近似贝壳状,质地粗糙的绿松石断口呈参差粒状。

4.观察方法

观察宝石的解理、裂理和断口的方法是:

1)用顶灯即反射光观察,最好与破裂面成45°角的方向观察。

2)观察宝石的表面,尤其是损伤部位,并注意宝石表面亮度的细微变化,尤其是破裂面、断口的光泽。

3)注意任何内部裂隙。

根据观察判断断口的类型和断口的光泽。确定解理的方向、组数、发育的完善程度,并将解理划分为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等。解理常表现为一系列非常浅的阶梯,解理面常呈珍珠光泽,可通过反射显示晕彩;有时可见盘状扁平包裹体或靠近表面的一条微细的线。

七、特殊光学效应

特殊光学效应对宝石鉴定有重要的意义。某些特殊光学效应存在特殊性,仅出现在少数宝石品种中,如果能正确识别,鉴定时可缩小宝石可能的范围,为后续鉴定打下基础。表1-4-4列出了常见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品种。

表1-4-4 常见特殊光学效应及宝石品种

1.猫眼效应

在平行光线照射下,以弧面型切磨的某些宝石表面呈现一条明亮的光带,随着样品或光线的转动而移动。猫眼效应是由于宝石内部含有密集平行排列的针状、纤维状或管状包裹体对光的反射作用形成的。宝石切割琢磨时,要切磨成素面形,且将素面宝石的长轴方向与包裹体长轴垂直,抛光后才可产生猫眼效应(图1-4-11)。好的猫眼效应会随着宝石的转动而出现开张和闭合的现象。

图1-4-11 猫眼效应产生的示意

观察时应使用强点光源在宝石顶部照射,注意观察猫眼的眼线(亮带)是否平直、明亮、尖锐清晰,眼线是否居中,转动宝石猫眼是否可以灵活移动等。

2.星光效应

在平行光线照射下,以弧面型切磨的某些宝石表面呈现出两条或两条以上交叉亮线的现象。产生星光效应的必备条件是:①两组或两组以上密集、定向排列的针状、纤维状或空管状包裹体或结构;②切磨时使弧面型宝石的底面平行于包裹体的平面;③弧面型宝石的高度与反射点焦点平面高度相一致。

图1-4-12 红宝石晶体内部包裹体特征及星光效应示意

图1-4-12是红宝石产生星光效应的示意图。在红宝石中有3组定向排列的针状金红石包体,它们相交成60°夹角,包裹体平面与c轴垂直,当加工成弧面宝石时,分别显示与包裹体垂直方向的光带,形成六射星光效应。

观察时应使用强点光源在宝石顶部照射,注意观察星光效应是几射星光;每条光带是否清晰、尖锐明亮、平直;星线交汇处汇聚点的大小,星线是否居中;星线的长度是否直达宝石腰部等。特殊情况下可以用透射光观察星光效应。如星光芙蓉石可显示透星光。

3.砂金效应

宝石内部含有细小片状矿物包裹体对光的反射所产生的闪烁现象。观察时采用顶光照射宝石,要注意宝石内部包裹体闪光的强度以及对宝石光彩的影响。

4.变彩效应

光从贵欧泊特有的特殊结构反射出来,由于干涉或衍射作用而产生颜色随观察方向不同而变化的现象。贵欧泊的结构是由有规律的近于等大的二氧化硅球体(直径在150~400nm之间)在三维空间定向排列而成,这些球体和其间的空隙成了天然的衍射“光栅”,使入射光发生衍射作用,因而随着入射光入射角的不同或转动宝石就会发生变彩现象。

观察时采用反射光照射宝石,要注意变彩颜色的种类、彩片的形状(如点状或片状、火焰状等)以及彩片的面积大小,并注意与宝石基底颜色的反差是否强烈等。

5.变色效应

宝石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明显颜色变化的现象。观察时常用日光(日光灯)和白炽灯(烛光)两种光源,采用反射光照射宝石,注意观察不同光源下颜色的色调,并注意其变色的强度。

变色效应与宝石中的化学成分(Cr3+、V3+)有关,是宝石对光波进行选择性吸收引起的。如变石中含微量Cr3+,使它对绿光透射最强,对红光透射次之,对其他光波强烈吸收。因此,在日光(光源中绿光成分相对较多)照射下,变石透过绿光多而呈绿色;在白炽灯、烛光(红光成分多)照射下,变石透过红光多而呈红色。

6.月光效应(冰长石效应)

当入射光照射到弧面长石表面时,形成蔚蓝色、乳白的晕色效应。观察时用反射光照明,注意描述月光效应的颜色,最常见的月光效应颜色为蔚蓝色,还可出现灰色、白色、粉红、绿色或棕色。注意与晕彩效应的区别。一般晕彩效应可以出现两种以上的颜色,且显示宽带状的彩色闪光。

7.晕彩效应

光波因薄膜反射或衍射而发生干涉作用,致使某些光波减弱或消失,某些光波加强时而产生的颜色现象称为晕彩效应。在拉长石表面出现的晕彩效应称为拉长石晕彩(labradorescence)。

8.乳光(蛋白光)效应

在普通欧泊或劣质欧泊中可以出现一种乳白色、浑浊状的外观特征,可描述为乳光效应,这种欧泊无变彩效应。

乳光效应是入射光进入宝石后因遇到大量微细颗粒,发生内部漫反射或散射,形成一种云状或朦胧状外观,就像光线穿过室内飘浮的尘埃时产生的效应一样。这种效应是某些欧泊或玻璃显示乳状外观的原因,月光石的光学效应部分与此有关。当宝石切割成弧面宝石时,这种乳光效应最明显。乳光效应是一种光学效应,可以增加宝石的价值。

八、掂重

将宝石放在手心,轻轻向上抛,感觉宝石打在手上的分量,相对于宝石的大小掂其重量,估计其相对密度(SG)。根据掂重区分重、中等和轻等情况,从而判断宝石的相对密度。这种方法对相对密度很大和很小的宝石具有一定的鉴定意义。如合成立方氧化锆SG=5.80~6.10,水晶SG=2.65,两者之间的相对密度差别很大,因此掂重可感觉到其明显的差异。对于相对密度较低的琥珀和塑料在鉴定中也很有帮助。

九、拼合石的观察

观察拼合石时注意所有可能确定拼合石的肉眼可见特征。如:①接合面;②上下光泽差异,如石榴石与玻璃拼合的二层石;③上下颜色的差异;④若有肉眼可见的包裹体,观察上下包裹体的差异等。

十、包裹体

当肉眼观察宝石时,如果能很容易地看见宝石内部的特征包裹体,对鉴定宝石十分有利。如琥珀中常可见到很大的动物包裹体。对于较小的包裹体需要进一步地放大观察(见本章第二节)。

十一、玉石结构构造的观察

对集合体颗粒的形状、大小、自形程度、排列方式等结构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对鉴别玉石有很重要的意义。观察时用透射光进行,有些宝石结构较粗,可以肉眼观察到,如粒状结构、纤维状结构等,但有些结构需要放大检查,甚至放大检查都无法观察到(如隐晶质结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玉石的细腻程度了解玉石的结构,从而对玉石进行区别。如翡翠常见交织结构,石英岩常见粒状结构,而玛瑙和玉髓常具有隐晶质结构等。

十二、观察宝石的重影现象

某些宝石具有很强的双折射现象,用肉眼或10倍放大镜就能看到双折射现象。若是原石,可置于有字的纸上,可透过宝石观察到字迹有重影现象。如为刻面宝石,可透过台面观察其后刻面棱的重影现象,如冰洲石、合成金红石、橄榄石、合成碳硅石、碧玺等。但双影的观察要找角度,避开光轴方向,有时候肉眼观察不清,需要借助10倍放大镜观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