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九年都没治理好的洪灾,凭什么大禹能做到?

如题所述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相信应该是家喻户晓了,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决堤,洪水泛滥,而作为皇帝的后代和大禹父子两人,受舜帝尧帝派遣,前去黄河治理水患,并且任命两人为崇伯和夏伯,负责治理黄河决堤事宜,大禹在治水的过程当中率领民众,常年在外奔波,致力于治水大业当中,与自然灾害当进行争斗,最终获得了治水成功。

而面对滔滔不绝的洪水,大禹从其父鲧治水的失败当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变其父采用的封和堵的方式,对洪水采取疏导,经历1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黄河水患治理好了,从这以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也广受流传。

其实,在此之前,大禹的父亲鲧已经和黄河洪水抗争九年了,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而当时尧帝在管理时期,整个中原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一当洪水灾害来临时,沿江沿岸的房屋和庄稼全部被毁坏,甚至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百姓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尧帝也是分外焦灼,就任命大禹为主要治水人,进行水患的治理,那为什么大禹之父经历九年没有治水成功,但是大禹治水,却能取得如此完美的成功呢?

一、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1、 个人能力不足

在当时,治理黄河洪水已经是尧帝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尧帝下面的各个部落的首领纷纷在讨论,最终选举了大禹之父进行水患的治理,但其实尧帝对于鲧本人的能力并不是特别信任,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第二种更好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任命大禹之父鲧去进行黄河水患的尝试性治理。而当到任以后,发现黄河水患的治理要比想象中远远困难得多,而一当黄河水灾发生的时候,鲧就采取封和堵的方式,在河岸筑堤,希望这种方法能够阻挡水灾,但实际上这样无异于饮鸩止渴,采取这样的方式导致水位越涨越高,无法达到釜底抽薪的作用,这也使得水灾没办法完全得到解决。

2、 治理态度不端正

虽然鲧知道自己无法治理好水患,但是他也不敢向当时在任的尧帝说出事实,承认自己的无能,所以就开始慢慢的对治理黄河水患这件事情懈怠,一边应付尧帝,一边又采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进行水患的应对,但是就是没办法拿出根本性的方法解决这种问题。

九年的治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历经九年,依然没有将黄河的水患治理好,而在此时,统治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时在任的尧帝,已经退位下来,并且将统治的地位让贤给舜帝,当时舜帝接任这一职位时,深深地知道黄河水患是必须要处理,也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与此同时,正在治理黄河水患的又消极怠工,所以舜帝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大禹之父鲧革职,将其流放到荒山野岭,然后进行黄河水患治理的人才筛选。

二、 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1、 富有责任,勇于承担

而这一次,首领们推选出来的治理水患的人才就是鲧的儿子大禹,在当时的社会,作为治水的罪人,而大禹又是罪人之子,大禹起初感到非常的惶恐,因为他知道,由于自己父亲的失职,导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非常多的损失,但是当时舜帝早就听说过大禹为人和其父不一样的,大禹富有责任感,勤恳和正直,所以当时大禹就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和舜帝寿命的伯益等人,一起前往黄河沿岸进行水灾治理。

而在三皇五帝时代,交通是非常不便利的,不像现在一样有定位,就连当时的地图也是十分粗糙的,在这种情况下,大禹等人无法感知到地形,山川河流的分布,如果想要进行黄河沿岸水灾的治理,那就只能通过逐个山川河流走访勘察的方式进行整体的疏导。

2、 富有智慧,勤加思考

而大禹在鲧治理水灾失败的教训上总结出经验,重新整理黄河水灾治理的应对策略,顺应自然的规律,让水从高往低流,进行人为疏导,将黄河的积水引入到其他河流,再通过其他河流引入到大海,当时大禹就带着比较简陋的测量工具,跟一起治理水患的伙伴们,踏遍了黄河附近所有的山川流域,如果遇到低洼的平地,就用周围的土壤进行填平,让其不会产生积水,而当遇到水流堵塞的地方,就使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挖出一条引流的水道,保证水流不会堆积在局部顺利通过。即使是碰到高山阻拦,大禹也不放弃,而是发动当地的百姓群众一起开流,以人力来对抗自然。

大禹根据不同的山川地理分布的情况,将中国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个州,而当时大禹的治水方法就是将整个中国的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治理,先把九州的土地进行治理,该疏通的地方就挖水道,该平整的地方就填充土壤,这一举措不仅使得水流更加的顺畅,不会堆积,同时还使得大量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有利于老百姓进行农业种植活动。

土地治理完之后,又进行高山的治理,大禹治理的山主要依靠一个原则,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从高处顺利往低处流去,不会堵塞住水路,而当山这里治理好以后,他就开始疏通水脉,而他疏通的主要范围,就是长江以北的河流,大禹治水比较讲究的是智慧,比如治理黄河上游就是如此,黄河有一个关口叫做龙门山,龙门山处于凉山北部,大禹治水就是将黄河的积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当中引出来,当水流被疏通到梁山的时候,就被龙门山挡住,了这样就会给龙门山附近的百姓带来水害的隐患,而大禹当时在勘察地形的同时,觉得龙门山这个地方一定要凿开一条水道,否则没有办法治理好当地的水患,但是龙门山的面积非常大,而且治理,而且开凿的困难又比较高,那如何是好呢?

而大禹这个时候就充分发挥其智慧了,经过多次勘探,选择了一个比较省工,而且又容易开凿的地方,从这里开了一个80左右宽度的水道,就依靠这一条水道将积水引了过去。在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就是由于龙门山比较高,而很多逆水游鱼的,由于到了这里就很难游过去,所以在这里的鱼都会拼命的往上跃,想要越过龙门山,只有少部分的鱼儿能够通过这一条水道,所以当时的人们也称这个景象为鲤鱼跳龙门。

3、 坚定执着,不畏艰难

大禹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这种艰苦的工作,而且由于大禹常年浸泡在黄泥浆当中,所以脚上的指甲都已经脱落,而且腿部的毛发全部被泥水当中的泥浆给磨光,皮肤也被太阳晒得乌黑发亮,大禹的生活非常简朴,当时在治理黄河水患的时候,他居住在非常低矮简陋的茅草屋当中,吃住比一般百姓还要不如,但是在治理过程当中,大禹又是最舍得花钱的,每当治理水患的时候缺钱,他总是亲自尽全力去争取。

但是大禹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在13年以后,洪水的水灾问题终于治理成功了,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一定时间的安定和安宁,就这样大禹不仅赢得了舜帝的称赞,而同样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感激。

4、 心存大义,胸怀天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儿而不入,当时这一行为也是广受赞誉,这个典故讲的就是有一次大禹治水的时候,路过自己家门时,听到小孩哭声,他知道那是他心爱的的妻子,涂山氏,刚刚给他家中添了一个新丁,此时的他十分想念妻子和还没见过面的孩子,想进门去看一眼他们,但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十分艰巨困难,目前仍旧苦难重重,而黄河沿岸的百姓目前仍然水深火热,深怕自己会舍不得温暖的家和可爱的家人,所以只能向家中的茅草屋鞠了个躬,行了个礼,眼中含着泪水就飞奔离开了。

结语

大禹治水总共是花费了13年的时间,在大禹的治理下,困扰黄河沿岸百姓们的洪水灾害就这样乖乖的被制服,汹涌的河水也平缓地向东面下去,往日里被洪水淹没的高山,也逐渐露出它的棱角,,当地的农田也变成了收获颇丰的粮仓,人民在当时安居乐业,过上了稳定安康的幸福生活,在后代,人们感念大禹的奉献和付出,也为大禹修建了神庙,供奉大禹,尊称大禹为禹神。而我们整个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大禹靠的是智慧的头脑,采用的是疏导的办法,疏而通。在大禹之前的治水办法都是堵截,越堵越不通。所以大禹会取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以前的方法不对,以前是采取堵的方法,而大禹则是换了种方法,疏通河道,让水流到该去的地方,所以大禹成功了。
第3个回答  2021-03-13
因为大禹特别富有责任感,他敢于去承担责任,而且就算自然条件再恶劣,他也没有放弃,通过自己聪明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