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主动要求加入中国的三国,为什么清朝断然拒绝

如题所述

    中亚第一大国主动来投:

    1  原由:

清朝初年,中亚地区主要也由五个国家,分别为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布鲁特汗国、巴达克山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当属哈萨克汗国,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当时的哈萨克汗国分为三部,他们处在准噶尔和俄罗斯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乾隆帝在位期间,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地区,将新疆地区纳入清朝的版图,从而与哈萨克汗国接壤。乾隆二十二年九月,哈萨克中帐首领阿布赉派遣使者来到承德,朝见乾隆皇帝,同时表示“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化鸿化,永为中国臣仆,伏唯大皇帝睿鉴”。

接着哈萨克汗国其他两部也先后做出表示,愿意归顺清朝。

2.拒绝原因:

乾隆皇帝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辽阔”,“ 不过羁縻服属,如安南、琉球、暹罗诸国,俾通天朝声教而已,非欲郡县其地,张官置吏”。也就是说乾隆只是把哈萨克看成藩属国。

2,东南亚岛国献土归降:

1,原由:

同样是在乾隆年间,还有一个国家也曾主动献土归降,它就是来自东南亚的岛国苏禄!乾隆十八年,苏禄国苏丹向乾隆皇帝上书, 表示“臣愿以疆土人丁户口编入中国图籍,听任指挥”,“倘蒙钧旨喜纳,恭候纶音天降,臣来年编籍晋上,即为中国黎元”。

苏禄国苏丹为啥放着国王不当,非得想加入中国国籍呢?其实当时苏丹遇到了大麻烦,西班牙殖民者在占领菲律宾北部中部后,就对南部的苏禄国下手,双方多次爆发武装冲突,国小力弱的苏禄急需中国的帮助,所以过往宁愿加入中国,让清朝帮他摆平西班牙。

拒绝原因:

乾隆对于这件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做出决定,“苏禄国倾心向化,其国之土地人民即在统御照临之内,毋庸复行赍送图册”,婉言拒绝了他们加入中国的想法。

3.缅甸北部情愿加入:

原由:

缅甸北部地区情况比较复杂,但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曾经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但却遭到清朝的拒绝。原来在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开始侵犯缅甸,并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将其纳为殖民地,但此时的缅甸北部依然控制那些土司手中,此时这些土司们表示愿意加入中国。

比如以稔祚为首的八个缅北土司向清朝云贵总督岑毓英上书,表示 “唯有拼命一战,胜则或有转机,不胜则我等男女情愿投奔中华,永为子民”。此外关外的木邦土司钟文源亲自来到昆明,求见云贵总督岑毓英,表示“该土司曾属中华,沦陷于缅,缅国无主,决计来投。如蒙中华收恤,自当效力边陲。”

拒绝原因:

当时清朝正与英国进行边界谈判,如果答应这些土司的要求,那么势必将在谈判中占据主动。但当时的清政府弱懦无能,慈禧太后下发诏旨,“断不能仅据该土司禀词轻开边衅。至该土司等若再来请示,即谕以现在中国与英人尚未定议,毋庸渎诉也”。也就是拒绝了这些土司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15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通俗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灵帝(184年)到晋武帝(280年)期间,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以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作为故事的开端,以晋朝灭掉吴国结束三国分立局面为终结。书中生动描绘了三国时代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由于此书多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等史书,因而它不仅是一本生动的小说,又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和军事参考书。尤其对于当时战争的描写,颇具特色,令人百读不厌。它对政治上、军事上胜败原因的分析,更是有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清朝初年的几位皇帝都爱读《三国演义》。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少年时代经常去抚顺做买卖,学会了汉话,并在那里接触到《三国演义》。他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从中学到不少兵法与韬略。此后行军、打仗都要随身携带,以备查阅。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也喜欢读《三国演义》,他时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讲道理、说服人。1635年,他在给朝鲜国王的一封信中写道:“当年黄忠与关羽作战,黄忠马失前蹄坠落在地,关羽并没有趁机杀掉黄忠,而是让黄忠换一匹马再战。关羽认为乘人之危不是真正的勇猛。”以此旁敲侧击朝鲜国王,要他讲信义,不要趁清朝与明朝打仗的时机进攻清朝的后方。由于清太宗太喜欢读《三国演义》,他的臣子沈文奎便劝谏他说:“《三国演义》仅是一隅之见,皇帝不该偏重一本书,以一本书的观点治军治国。”清太宗哪管这一套,他不仅自己照读不误,还要求大臣们也读这本书。由于这时清朝入关不久,许多满族文武大臣不识汉字,清太宗就命一批兼通满汉文字的专家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不等全书译完,清太宗就常把译好的精彩片段赏赐给大臣们。为了表示对《三国演义》的推崇,还把它同《孟子》、《资治通鉴》、《六韬》并列为“临政规范”。但清太宗没等到满文本《三国演义》问世就死了。继位的顺治皇帝,也非常喜欢《三国演义》。在他的监督下,1650年,满文《三国演义》全部译成。他立即下令将此书颁行于满族官员中,还重赏了参与翻译工作的范文程等人。到了乾隆皇帝时,由于他经常打仗,他爱读《三国演义》,将领们也把阅读《三国演义》作为学习古代兵法的捷径之一。地位低的人通过研究此书求得一官半职,而作官的人则以这本书记叙的方式选拔良将。乾隆时的大将海兰察原来只是运货的小伙计,由于他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兵法,并能巧妙地运用于战斗中,因而屡立战功,被嘉奖为“超勇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