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会听清弦外之音?

如题所述

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深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叫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唯有万二逃之于外。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通常除说话以外,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明确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也可以听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这一点,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伤害或伤害他人。

邓主编约孙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恰巧邓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也邀请了孙教授。孙教授刚进会场,邓主编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孙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记带了。”又拍拍邓主编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邓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孙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后,邓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转过街角,他看见孙教授和李编辑在等出租车。

邓主编摇下车窗热心地问:“到哪儿去呀!”

李编辑说:“陪孙教授回家。”

邓主编一听,就停下车将孙教授和李编辑拉上车。邓主编边开车边说:“我送您回家,顺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这假日,停满车,不容易进去。”孙教授拍拍邓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把稿子给您送去。”

谁知邓主编说自己顺路,一定要去。邓主编硬是转过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孙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呢!这巷子不好停车。”孙教授说。

“没关系,您不是说放桌子上吗?”正说着,后面的车大按喇叭催促。

“您还是别等了吧!”孙教授拍着车窗:“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孙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邓主编居然没有听出孙教授“我还没有写完呢”的言外之意,结果弄得两人都不愉快。

可见,听出朋友的话外音,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朋友的态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么,这对你与朋友的交往很有帮助。

一个人的言谈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言谈的内容和方式往往是他品性和才智的表现。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以及流露的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分别判断人的言语,善于捕捉“弦外之音”,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均能理解,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发生在这里。若能够知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来看看,增加点参照物,减少些虚假的东西等等,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有“心计”得多。而这种方法,也就是言语判断法。

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2.措辞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3.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说话的帘幕下逐渐透露出来。

(1)说话快慢是看破深层心理的重要关键

如果对于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

(2)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

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扬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

(3)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构成谈话的前提包括了两种不同立场的存在者,即说话者与听话者。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

如果—个人很认真地听话,他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瞪着对方。反之,他的视线必然会散乱,身体也可能在倾斜或乱动,这是他心情厌烦的表现。

有些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位倾听者完全依靠坚强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终突破讲话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面的消息,你就会和他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人,然后认真倾听、提问、倾听……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方在高兴之余,也忘了提防,相反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善解人意呢。

你去请求朋友帮忙办事,而他始终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经说明他不准备帮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里耽误时间了。

你有朋友商谈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开称赞你的想法,而是说:“完全可以,但是……”这说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对,只是碍于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说出来。

留神剐人的言外之意。善于聆听既可以改变你与别人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的内心,避免伤害别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2

第2个回答  2020-02-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