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最勤政的皇帝,崇祯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如题所述

崇祯皇帝有那样的结局首先是他自己身性格占主要,然后就是大明当时国库空虚,从嘉靖万历开始,一直到他死,大明的战争都没消停过,没钱就注定要民变。。。。悲剧就开始了。
所以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自毁长城  奈何。如果重用孙承宗,袁崇焕,熊弼时,可御外辱,重用 卢象升 洪承畴 孙传庭,左良玉 ,曹文诏,杨鹤,内乱可定。可惜他的判断力实在有限。总觉得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如果读历史,还停留在重用谁谁谁的层面,这也太说不过去了。有的事情,真不是某个人能决定的。多侧面的了解一段历史以后,曾经以为可以的选择其实是不存在的,不过是后人的臆测罢了。
明拖到崇祯,军事、政治、经济.....可有一项还可以给他提供勉力支撑的动力?以为用了谁谁谁就已抵挡外患,平定内忧,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三国演义写小说的阶段上。明末那个时候的内政疾患已经不是一朝两朝的问题了,而且崇祯还赶上全球小冰期时期,同期的全球各个王朝都面临各种内忧外患,低下早饭完全是就是吃不上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5

昨夜重读《崇祯王朝》,和以往的感触有所不同。作为皇帝,要搞清楚谁能干,谁不能干,谁贪污,谁廉洁,其实并不难。厂卫等特务机关无孔不入,要调查清楚一个官员,就算不是易如反掌,也绝对不是难事。所以,用人失当似乎难以站得住脚。
个人感觉,在李闯逼近北京,崇祯最后一次机会,即让吴三桂入京勤王时的表现可以说揭开了他悲剧的根源。本来一纸命令就可以让吴三桂火速带兵入京,这样还有相当宽裕的时间。而崇祯性格中不愿担当、委过于人的劣根性此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先是和首辅商量,希望首辅大人朝议时首先提出,首辅大人自然应允。谁知次日朝议时,却没按照皇帝的剧本演出,对于放弃辽东表现的慷慨陈词,寸土必夺,众大臣于是随声附和。搞得崇祯无可奈何。想起此前,崇祯以擅自和谈的名义杀掉袁崇焕;随后又以私通蛮夷的罪名杀掉兵部尚书陈新甲,同时否认给过陈新甲密诏。这些举动,让每一个大臣,都对崇祯的没有担当,委过于人的做法牢记于心,还有谁敢再担当议和失地的责任?天下大势已定,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改变不了多少,况且,他想比较他的前任几代皇帝虽然够勤勉,但性格多疑,刚愎自用,自毁长城。所以说,大势决定。我觉着让他作为末世皇帝,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明朝庸君也不少,哪怕换他老哥来做,悲情成分怕是会少很多

第2个回答  2017-10-15

崇祯所在的那个环境会将他的缺点无限放大,优点会被完全湮没。个人完全不能改变历史的宏观进程。明代的灭亡,长期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短期由于长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造成江南一带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明朝时,也是如此,如将清,明,李自成当成三国来说,崇祯当然也是有机会的,只是他的能力太差罢了。如果算上朱元璋,说不定就中兴了呢?所谓天下大势之说,是忽悠人的说法。如照此说,长征之时,天下又是何大势?可是历史的结局呢?还不是因为有个强人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0-29
最根本的原因是崇祯没看明白东林党士大夫的本质,相信了一帮不在乎国家只在乎自己的伪君子。
杀了魏忠贤,打击“阉党”,导致代表富商地主利益的士大夫一家独大。
士大夫要求皇帝不“与民争利”,把富商地主的商税矿税减了,然后把减掉的税压在老百姓身上←_←感情老百姓不算民啊。
最终导致了老百姓在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下大规模起义。
在各种因素下,明朝终于被玩死了,然后一些由于东林党打压异己才投靠东林党的人殉国或者反清复明,其他的东林党士大夫果断卖国求荣。
明眼人不用我说都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铁打的士大夫,流水的皇帝╮(╯_╰)╭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