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曾国藩在二十岁以前毫无志向,是什么让他改变了

如题所述

曾国藩在二十岁以前,虽然读书为文,但无志向,到二十一岁那年,才立志学圣贤,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他号涤生。这涤生二字,便是在这时候改的。改后他痛下决心道:涤是涤去旧染的污秽;正如袁了凡所说的前种种臂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臂如今日生。他又给自己写了一条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曾国藩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浴。苦志学业,到了进京中进士以后与唐镜海、倭艮峰等大儒交往,他的思想更进了一步,此时他要穷理达德,做圣贤的功夫,他的事业则在己立立人,已达达人,而以匡时救世为事事。

又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址,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若夫一己之屈伸,一家之温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为使志向得以实现,曾国藩以存诚自养。中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即大学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步骤,而最基本的则在于诚意正心,曾国藩以此自励,并以勉励僚属子弟。曾国藩以儒家思想作为他的立身态度,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书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辞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在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功名事业之外,极其重视进德修业之事,以为如此方能无忝其所生。这还是他在初为翰林时的思想。及至晚年,功业已成,身名俱泰,他所时切在念的仍是他自己的德行与学问。如同治八年八日日记说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竟无剪除改徒之时,忧愧曷已!念生平所做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曾国藩的道德文章,即使不能说是千古以来所罕有,至少在清代是第一流的人物。

尤其是在道光咸丰以后,世风日下,人心日伦,整个国家社会都有分崩离析之危险的时候,竟然能有曾国藩这样一个节行文章俱属卓荦不凡的人出来挽救清政府,转移社会风气,实在可说是清政府的福分,曾国藩如此的过份谦抑自咎适足以使人觉得他的成就太不平凡。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中的一段话,颇可以看出他自己的抱负。文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还游之远乡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他在这一段文字中所提出的诚拙二字,正是他自己所用来鼓舞人心与转移风气的特性。薛福成撰《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亦曾说到这点,而且特别以强调,说曾国藩自通籍后服官侍从,即与大学士倭仁、前侍郎吴廷栋、故太常寺卿唐鉴,故道员何桂珍,讲求先儒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其清修亮节,已震一时。平时制行甚严,而不事表暴于外,立身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故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迁,无前人讲学之流弊。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

其在军在官,动勤以率下,则无间昕宵,俭以奉身,则不殊寒素,久为众所共见。其素所自勖而勖人者,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虽祸患在前,请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看了这一番话,我们对于曾国藩何以能在天下动荡之时倡导群伦,创下这一番回天之业的原因所在,亦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了解。曾国藩一生效法标准人物。咸丰九年,正是曾国藩和太平军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容摹拟,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重新估计,共得三十二人(实际上是三十三人)

作成《圣哲画像记》一文,命儿子曾纪泽,图其形像,悬诸壁间,作为终身效法的标准人物。他很大胆的将许多文人诗人,与文周孔孟,同跻于圣哲之列这对于中国文艺作家,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实则这三十二人的学术思想,德业文章,曾国藩早已涵泳体察,一以贯之,故欲以之传及子孙。读书做官,升官发财,在当时几乎弥漫在所有读书人的心目中,牢不可破,可是曾国藩是一个例外。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年龄不过三十多岁,他便立誓不发财。道光二十九年,他致书九弟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曾国藩一生最大长处,就是言行一致,既然立誓不发财,便须节俭自守,不可逾越一寸一分。因此他虽官至总督,每日吃饭以一荤为主,有客始略略增之。时人号为一品宰相,布袍鞋袜均由夫人媳妇为之。他三十岁时,曾制一件缎马褂,惟遇新年及庆贺时着之,藏之三十年,不另制,他曾说古语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曾国藩嫁女,规定奁资不得逾二百金。四女出嫁时,犹恪遵成法,其弟曾国荃闻而诧异。说哪有此事?打开箱奁验之果信,再三嗟叹,以为实难敷用,便赠予四百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