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远走他乡出关?

如题所述

老子在周朝干图书馆长,早已功名利禄全看透,他动身远行离开,难道只是告老还乡吗?

按历史记载推测,老子出关前并不被朝堂认可。他的一些积极政见被误解和无视,大约让老子心灰意冷。周朝已经没落,腐败得让老子看不一下去了,既然为政兴国抱负无法实现,在烂泥潭中也没必要在呆下去了。老子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远离小人,保持独善其身情怀,也有说老子要到秦国去,难怪秦国后来崛起,原来有圣人坐镇。

按《道德经》来看,老子看透了一切,在大道的顿悟之下,一切皆为浮尘。他根本无意功名,就是孔子教书育人这套他都不感兴趣,只想无为无名终老一生。很幸运的是关令尹喜截住了他,留下了大作,为我们窥视大道打开一扇窗。

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让老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历史上居然再找不到他归隐何处的确凿证据,这让老子后来的粉丝浮想万千,有人说他最后出关到了古印度,所谓老子化胡,那样算来是中华文明的最早的主动输出吧,一个出关的老子让我们心有所悟。

清朝末年,在敦煌莫高窟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老子化胡经》,虽然残缺,但依稀能看到早年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即使面对佛教的大举入唐,本土道教文化尝试用老子的道来化解一下外来文化,甚至要征服到源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后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老子所著的五千余文的《道德经》更是流传至今,成为道家衍生哲学思想的重要启蒙。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自然规律,论述道和德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就连张陵张天师创办的道教都尊奉老子为鼻祖。甚至春秋的孔子都对老子有极高的评价。

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但后来他隐居不仕,骑上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

老子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出关呢?

在历史资料记载中记录,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于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此后,他继续骑着青牛西行,有人说老子西出大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

但是当时的老子是因为看到了连年征战,周王朝的实力越来越衰弱。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老子对于西归“道”的假说。

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附近落脚,从此远离中原战乱和仕途,老子居此开始演习道家内丹,养生休息。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另一个原因就是古人都崇尚古学,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文化的正统、有道应该是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关外。去关外隐居是一种文化皈依。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他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这样的理论。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