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如题所述

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

扩展资料

苗族服饰-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

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服饰价值

1、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

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

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

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苗族服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5

传统的苗族男装大襟短衣,襟向右开,颜色多为蓝、黑色。现在,男子的服饰已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而苗族女子的服饰就显得精美了。

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苗族妇女的头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制作别致,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长及腿部。另一种是小花帽,这种花帽在平常农闲、休息时,她们都爱戴,是平顶式的,做工精美,绣有花纹。

苗族妇女很少戴耳环,盛装时才戴,手饰和脚饰也很少,没有戴颈圈的习惯。苗族衣服以深蓝及黑色为主,配以红色的腰带,下装是一条过膝的短裙,两侧有叠缝,叠裙上有美丽的图案,均是腊染而咸。

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绑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十分和谐。

扩展资料

不同苗族的服饰

歪梳苗

“歪梳苗”服饰上装为长袖短衣,无领衣襟向右交叉,上衣下部前后满是刺绣并向两边翘起,似传统建筑的“飞檐”造型,很有特色。

下装为长裙,“古装”(早期服饰)裙子中部由蜡染工艺绘制而成。特别的是,其裙褶位于左右两侧,正面及背面并无皱着;正面长围腰有三条竖排的红,黄,绿色相间的条纹,即所谓的“川”字型刺绣图案,腰后还有两条刺绣飘带。

“新装”款式与“古装”基本一样,但多用现代丝绸作主要面料,以红、黄、蓝色为主调,色彩艳丽,装饰更多;传统古装多为家织土布,饰纹、颜色古朴淡雅。今天的年轻姑娘更喜欢改良加工过的“新装”。

高裙苗

现存的“高裙苗”服饰主要分两种,一种为传统“老装”,一种为现代改造加工过的“新装”。

两种服饰在款式结构和装饰工艺上有很大不同:老装上衣多为青黑色,大襟右衽,前襟和后肩部有大块刺绣装饰,袖子大部有刺绣;下穿黑色蜡染百褶短裙,裙边有黄、红相间的刺绣花边,后腰系刺绣飘带;围腰长至脚部,上有以几何纹样为主的刺绣图案,现在还出现刺绣汉子的装饰手法。

老装过去打白布绑腿,现在多穿长裤,头饰简单,包青布头帕,基本没有银饰。

黑苗

“黑苗”服饰上衣较长,为无领右衽斜开襟,前襟有大块刺绣装饰,肩部及袖子上部有刺绣,下着青色长百褶裙,前有织绵围腰。年轻妇女服饰后背满花刺绣,婚后的妇女上衣后背则无刺绣,以斜纹布代替。

小花苗

“小花苗”服饰分长,短两种样式,一种以蜡染为主,刺绣为辅的“长衣”结构,另一种是以刺绣工艺为主的“短衣”式样。

“长衣”型上衣前襟为斜交叉右衽结构,后背长至腿部,以蜡染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法,间以分割图案的刺绣花边;下穿蜡染百褶裙,系刺绣围腰,后腰有两条刺绣飘带;传统头饰已看不到,现在的头饰与“高裙苗”相似。

青苗

“青苗”服饰相较于关岭其他苗族支系而言,无论从服装结构和装饰工艺来说都显得朴素简略,虽经历数百年,其服装样式一直没有改变,始终保持具有征战特征的服饰形态,其上部为一整体,分两块左右交叉,头部穿过上方空洞露出,称为“旗帜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服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8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族服饰种类盛多,根据地域的差异,有“贵州样”,分布于铜仁松桃自治县及黔东南境内。

松桃主要以盘石、长坪、盘信、正大等乡镇最具有代表性、“湖广样”以湖南凤凰县腊尔镇为代表、“怪斋样”以凤凰县禾库镇为代表,“够搭样”以花垣县雅酉镇为代表,这些苗绣都是居住于武陵山片区苗族服饰中的瑰宝,是苗族服饰的亮点。

这种苗绣服饰,美丽的苗族姑娘穿着走起路来,那更令人感到是神在摇铃,仙在蹁跹。盘石镇同湘西直接比邻,该镇苗服是集四种苗服“样式”为一体最具的特色苗族服饰乡镇。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扩展资料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扩展资料

苗族,(自称Xongb、Hmub、Hmongb等,英语称Miao或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200多种样式,年代跨度大。

参考资料

苗族服饰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0-29

苗族服饰用料基本上全是自己纺织的麻布,以棕衣为主的护身保暖衣服逐步被棉麻布料所取代.

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蜡染百褶裙;

主要表现在图案的色彩及挑花的颜色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认为用麻线在麻布上挑花,虽然配有不同的颜色,但光感差,后来就自己养蚕自己绞丝,然后再根据不同颜色的搭配而自己染色;

从此,丝线取代了麻线,用自己绞制的丝线挑出来的图案光感好、立体感强,深受群众欢迎。

过去的服装主要具备保暖、遮羞、护体的功能。现在不同了,除具备原有的功能外,还必须具备审美的价值。

所以,苗族妇女的服装除上衣下裙外,还有护腿、围腰、腰带、帽子、草鞋等。50年代以前,青苗的头罩仍沿袭传统的树皮头罩,采用油桐树的皮加工制做,形状呈椭圆形,高5寸,直径多为18至20公分,上大下小;将发髻照住后,左右两边分别用银或其它金属制做的耳环勾住,它不仅起到固定,而且具有装饰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传统的自然经济也发生了变化,对树皮制做的头罩被四方头巾所取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