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不是中科院院士是历史的误会吗?

如题所述

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补条例中有规定,候选人一般不能超过65岁,但是袁隆平现在已经87岁了,如果想破格入选院士,需要6位院士提名,其中必须有4个和袁隆平是一个专业的。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大部分都是理学专业的,很少有人跟袁隆平一样是工学,所以袁隆平才遗憾落选。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扩展资料:

中科院院士评选条件: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名额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

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不受理本人申请。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

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和初选,产生初步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评审和初选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各学部初选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差额比例为百分之二十。

各学部参加投票选举的院士人数,应超过本学部有投票权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学部主席团确定的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产生本学部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经各学部常务委员会审查确认后,由学部主席团确定终选候选人。

新当选院士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选举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获得赞同票数超过有效票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路甬祥表示,袁隆平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袁隆平先生所做的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来做的,所以没有能够选上。路甬祥个人认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袁隆平没有当选中科院院士仅仅是评选标准的问题吗?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历史误会来掩盖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说得过去的。我们反过来问一问路院长,是否是因为误会,有很多人而因此当了科学院院士?对于那些因误会而当选的“伪院士”,袁隆平先生与他们为伍,反而是对袁老的玷污,令袁老蒙羞。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都不能当选中科院院士,由此可以看出学术界的腐败和浮华不实的作风。长期以来,两院院士的评选,虽然还是顶着以学术造诣和科学贡献作为评选的标准,但是我们的科研院所早已经是成了政府衙门,只要有点科学的光环,顶着“伪学术”的政府官员,也堂而皇之的当选了两院院士,把本应以科学为标准的院士,当成了“行政荣誉”的派送。路院长对袁隆平的认可,实际上是默认了院士评价体系存在不足和急需修改的地方。如果没有一套严谨、科学和规范的评选标准,像袁隆平这样的误会还会长期的继续下去。如果不能让最有资格的人入选,那“院士”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既然袁隆平没有获得中科院院士是误会,为什么还要让这样的误会继续下去,而且一误会就是几十年呢?是不是有人根本就不想去改变这种误会,希望在误会的状况下,让中科院成为“伪院士”和“学霸”泛滥的集散地?由此,恰恰可以推证出袁隆平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院士评选的机制的腐败,让那些心地阴暗的伪科学者,那些沽名钓誉的小人,那些哗众取宠的市侩们,在他面前都将无所遁形。(说明: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至今还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23
业内人士对袁隆平先生的科研能力评价并不高,因为他在育种方法上并没有做出突破性创新,成功的结果源自大量重复的培育和田野调查。杂交水稻的方案早有他人提出和实践,只是他的团队在合适的时间偶然找到了那个合适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品种。袁隆平团队的成果,更偏向工程实现,这也是他不能进中国科学院的原因之一
第3个回答  2018-08-08
杂交水稻是美国人发明的。
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
中国搞杂交育种工作在袁之前就有黄辉祥和李贞生。
败野植株的发现者是李必湖。
第一个通过三系法在败野身上取得实用成果的是颜龙安。
中国独创杂交育种二系法(开创性技术)的是石明松发明的。
中国种植面积最大杂交水稻(实际成就)的品种是谢华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