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点绛唇~ 鉴赏!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希望全一点,谢谢!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赏析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8
《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这首词节奏舒缓、风格哀婉。当时,赵明诚在父亲的荐引下,开始出任官职,使得这对浓情蜜意的新婚夫妇无法朝夕厮守,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让作者苦于承受。在闺房里深居简出,她感到异常的寂寞,就算只有一寸的柔肠也包含着千万缕离愁别恨。她想留住春天,因为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能给她一点希望,然而这最后的一点安慰也是奢望,就连那点点滴滴的小雨都快把这几朵摇摇欲坠的花儿打落了。看,那个孤独的身影,倚靠着阑干望着远方,此时靠在这边,彼时倚在那边,形单影只,了无情绪。他此时人在何处,是否一样度日如年?连天枯草,万里悲秋!她充满期盼的双眼把丈夫归来路都望断了。点雨、落花、衰草以及那个倚遍阑干、望穿秋水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凄美寥落的少妇望夫图。
王昌龄的《闺怨》②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少妇开始并没有感到寂寞愁苦,还仔细打扮了一番出去游玩,等看到路口的杨柳绿了,这才体会到:没有丈夫在身边,自己是多么的孤独。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不在身边,独自在家的少妇是疏于打扮的,李词的《武陵春》中有:“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同是写离愁别绪,同是写少妇思念爱人,可是女性切身的感触要比男性的旁观细腻得多了,还未等到触景生情,心中早有万千愁绪无法释解了。
这首《点绛唇》与晏殊的《蝶恋花》也具有可比性。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晏殊的代表作③,流传甚广。这首词表现的也是闺中秋思,与李词中的有些情景很相似。一个倚阑干,一个上高楼;一个望断归来路,一个望尽天涯路;最后发出了同样的疑问:人在何处?但两首词的风格是有差异的。再敏感的男性在表达情感上也有直接的一面,这首词虽然描写女性的情感,但它掩藏不住属于男性的豪迈与悲壮。而李清照所表现的思念则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
二人都表达思念。晏词直抒胸臆:离恨苦。这让人很快就掌握思念的主题。而李词只说自己寂寞,而寂寞的原因却留给读者去判断。古人多悲秋。晏词开篇就用菊花和飞走的燕子点出季节,直面秋天的到来;李清照接受秋天则需要一个过程,开篇没有与秋有明显联系的意象:“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她把秋天掩藏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④,多愁善感的她不愿让秋天给她平添更多哀愁。但春天终究无法挽留,几点小雨就能把花儿催落了。最后她用“衰草”道出了她的无奈。从不愿谈及到被迫接受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清照比晏殊更害怕秋天,从而表现了女性的敏感和脆弱。晏词里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双飞燕、明月、彩笺、尺素、绵长的山、阔远的水,时时处处诉说着离别和思念;而李词简简单单就用了几个字:“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恋爱的女性都有类似的体验:爱人在身边,就算吃苦也感觉甜蜜,爱人走了,欢乐无人分享,忧愁无人分担,就算锦衣玉食也难得笑颜,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去哪里都没有心情,宁愿独自在家里重复着自己的回忆,正如她在《一剪梅》中描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这种切身的体验、如此深厚的情意、这等彻骨的思念,男性是难于体会的。李词仅用几个字就能把深切的情感表达得如此到位和自然,任何装饰都显得画蛇添足。李词中,那个寂寞的身影重复做着一件事情:倚着阑干独自发呆。这样一次就会持续一段时间,更何况她倚遍了所有的阑干,可见她的想念是多么的绵长,最后把路都望断了,这个“断”字加重了情感的分量,凸显思念之重,思念之深。而晏词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有空间上的扩展,却没有时间上的延续,相比之下,李词的思念更加沉重,更加令人荡气回肠。李词在写意中表达着自己细腻的情感,而晏殊这首词则多了一些刻意和推敲,多了一丝男性的悲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