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洗澡的?

如题所述

新生儿该怎么洗澡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古人是怎样洗澡的?
  古人把洗澡称呼为沐浴,按当时甲骨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而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可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祛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相比现代人洗澡的随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缛节决定了洗澡的种种礼节。在古代,浴室称为湢[bì],浴盆则名杅[yú]。“浴用二巾,上缔下绤[xì。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中的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个过程,准备两条毛巾,细的擦上身,比较粗的则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以暖胃口。这个过程显得科学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来访,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澡一次的环境,这样才显得尊重。《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来,种类也显得很丰富。用淘米水清洁东西,现在有时还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沫制成的,有润滑肌肤的作用,当时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到吧。我们今天所说的肥皂大概就是由当时的皂荚、肥珠子这两种东西的名称延伸而来的,都有祛除身体污垢、洁净润肤的作用。
  从礼节以及洗澡的生活用品上来看,古人已经很重视洗澡这件事了。而从体制看,更能再次验证这点。因男女都长发束冠,西周时期只有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表示尊重与忠诚,汉代时期,官方政府还有专门为洗澡而设定的假日,时隔五日一天,这天所有的官员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汉官仪》作了如是的记载。唐朝时期,由五日改为十日,称为“休浣”日, —浣为十天。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1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还将“澡身”与“赏古玩”、“名香”、“诵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较之以往更加讲究。《酌中志》记述了明代京城已实行“擦澡”,清代扬州评话《清风闸》(又名《皮五辣子》)中一节就细致描写了理发、刮脸等洗澡程序,尤写擦澡中的“捶背”,这是“一家功夫”,不但要捶出节奏,还要捶出名堂,什么“八哥子洗澡”、“喜鹊登梅”、“霸王乱点名”等等。捶到最后,再拍三巴掌,叫“凤凰三点头”。这一描写使人更加神往这一可以增加体内热量,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扩充,加快血液循环,可吞噬体内病菌,提高免疫力,对散胃寒、泻胃炎具有特殊效果的擦澡。 清麟庆《鸿雪因缘图记·汤山坐泉》 清代的洗澡,还注意吸收外来先进之风,为己所用。如故宫武英殿西朵殿浴德堂后建有一穹窿浴室,室内顶、壁满砌白釉琉璃砖,其后有水井,覆以小亭,在室之后壁筑有烧水用的铁制壁炉,用铜管引入室内。这是典型的阿拉伯式洗澡样式,在这种浴室内是可以洗“蒸气浴”的。据说庚子以后,北京开始用西法凿井取水洗澡,故宫及三贝子花园就有这样的凿井。这是中国洗澡史上别一段风味。 但是若讲集中国古代洗澡之最高水平者,还是要推清代的慈禧太后。北京昌平县小汤山就有慈禧的一个浴池,据测量,它长4.55米,宽2.90米,深1.40米。池壁是由经过加工的10块巨石压缝交口镶拼而成的,由10块方形石板铺成。与它相邻的是一蓄水池。洗浴时,温泉水从石缝中涌入蓄水池,将满时把南壁上的一个闸门打开,水穿过暗槽流入浴池。这个浴池设计可谓别致精巧,不愧温泉池之冠。 普通老百姓的洗澡虽然没法与慈禧相比,但洗澡的设施等却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如清代扬州的“新丰泉”,是用白玉砌成的池子,面积达丈余,中间隔为大小数格,近镬水热的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的不太热的池子为娃娃池。贮衣的柜,环列在厅,两旁为站箱。内通小室的是暖房,侍者还可为洗澡者按摩……这种洗澡样式在江南极为常见,日本所出《清俗纪闻》非常逼真地描述了这种浴池的面貌:浴池外黄色竹笼制桌后坐着收钱人,入口门头上刻有“浴殿”,两柱上贴着一副对联:“杨梅结毒休来浴,酒醉年老没(莫)入堂。”有坐在用藤条箍牢的大盆中和泡在石砌的水池中两种洗澡者,洗盆澡的可用木制水杓盛地上水桶中的水添入盆中,在池中洗热水澡的,池烧口在外,由一人专职烧水。烧水者手中所握的竹管乃是专为调节池中温度吹火用的……这种浴池和《清风闸》中一节《大闹澡堂》十分一致。如门口所贴对联,浴池分水烫的头池,水不烫的二池。稍有不同的是,《清风闸》所写这个“白玉池”大门里迎面白粉墙上有个大红颜色的“忍”字。这是告示各位澡客进门先与忍字照一面,“遇事不能发脾气;要着气,要打架,请出去斗;人在澡堂子里,身上一丝不挂,精赤条条,滑手滑脚,淘气打架要出事”。这不禁使人想起清代《点石斋画报》上一幅题为《无衣无褐》的图画,画的是江南一浴池,洗澡两少年的服装被突来数人全部掠走。这显然是有意报复的恶作剧,不过却使当代人更加清楚地窥见了当时江南铺陈清洁的浴池内部景象。 洗澡更为动人的另一种景象则是在室外,据《万历野获编》等典籍记载:自明代较为明显地出现了六月六日这天,男人、妇女、小儿、老汉,甚至带上家养的猫犬等动物,“亦俾浴于河”。这是因为百姓认为一年四季中盛夏发病率最高,为防病须洗澡,这也是长久以来人民洗澡习俗的一种集中体现,至今有许多地区人民还保持着六月六日洗澡这一有益于健康的风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5-01
用水呗!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自古就有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这的说法。曾点的生平快事是“浴于沂”。惟因其为大事,似乎未能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到了唐朝,还有入“居丧毁慕,三年不澡沐”。白居易诗“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洗一回澡居然有诗以记之的价值。 我国的佛教僧侣也有关于沐浴的规定,请看“百丈清规·六”:“展浴袱取出浴具于一边,解上衣,未卸直裰,先脱下面裙裳,以脚布围身,方可系浴裙,将勋裤卷摺纳袱内”。虽未明言隔多久洗一次,看那脱衣层次规定之严,其用心与中古基督教会贻异曲同工。
第4个回答  2021-02-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