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唐代汉族妇女,对裙子特别钟情。除石榴裙外,还有许多别致的款式。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

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



传说故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10
就是说女人的裙子!
第2个回答  2014-01-10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由于石榴裙经久不衰,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
  唐代的妇女,对裙子特别钟情。除石榴裙外,还有许多别致的款式。初时,裙子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齐到胸乳,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有的价格昂贵,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等。间裙,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间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诸种。百鸟裙,用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故立体感强,“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它“百鸟之状皆见”(《新唐书》)。
  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而成,上面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百鸟裙和花笼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此外,还有百叠裙、画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画)等。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2
“石榴裙”一词,是我国古代用于形容美丽女性的象征性用词,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南史》中说,萧绎工书、善画、精诗。他在《乌栖曲》一诗里,曾用“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后来,“石榴裙”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词了。“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玉台新咏》所辑何思徵的《南苑适美人》诗亦有所引用。其诗有“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句来形容美人的娇美姿态。

而“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则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一段传说。

石榴(punica grantum L.),为安石榴科石榴属的落叶花木,花期6-10月,花色具有红、粉红、黄、白等色。传说在唐天宝年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泛栽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之中。

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爱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之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艳丽?因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则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
杨玉环无奈,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所谓石榴裙,在唐代的时候是指和石榴花颜色一样鲜艳的裙子,在现代,则被暗喻为女权或女色的象征。这对石榴裙真不公平,要知道这是多么美丽的一个词汇,让人想起唐诗宋词里的阑珊灯影,想起月凉如水的烟花巷陌,想起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读来满口芬芳。所以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曳地长裙,最起码是过膝的长裙的别称,要知道那是属于女人的,最具魅力的一款服饰。
  
 古时女子的石榴裙多为红裙和条纹裙。诗人常建有“石榴裙据峡蝶飞,见人不语梁峨眉”的句子,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那个美丽羞涩,楚楚动人的女子跃然纸上。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时,也曾写下“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诗句,温柔得令人心殅摇荡,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后来权倾一时的女皇陛下之手。也许,女人在“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时,心才能如斯柔软,哪怕只是刹那。
 苍颉说:裙,衣之君也。系在长裙之上的古典情节能让大理石的地面都幻化为雾气迷离的汀州水湄,《诗经》的《蒹葭》里,那个在水一方的女子,一定穿的是长裙。戴望舒《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惆怅的女子,一定也穿的是长裙。徐志摩的诗“在青草间飘拂,她的洁白的裙衣”,是因为长裙带来的矜持和优雅,哀怨与惆怅,才让那个离别的瞬间更像一幅唯美的风景。
  
 形容女性步履优美的形容词,配上长裙才显得相称。比如说“款款而行”。可惜这样美的步态在现代女子身上已很难见到,她们早已习惯了大步流星。超短裙、牛仔裤、七分裤等占据她们的衣柜,长裙已经像无名诗篇一样被留在了上个世纪,只有在某某典礼或者大型颁奖礼上的明星身上才能觅到它们的芳踪。看过多少届的奥斯卡颁奖礼,虽然短裙和裤装也偶得一见,但还是曳地的长裙才能压得住场。只是这时的长裙,已经被归为礼服一类,不再属于寻常日子。
  
 曳地的石榴裙是一阕婉约词。我们常在电影或者MTV里看到那些镜头,女主角牵着身边男主角的手转动身躯,裙裾层层叠叠地飞扬,会让人觉得岁月静好,觉得美是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我见过最令人惊艳的石榴裙,是在黄昏的街边。那女郎一把行云流水般的卷发,安静而疏离的表情,黑色的上衣,下着一条有杏黄和明蓝色野花图案的长裙,侧开襟,惊鸿一现的腿笔直修长,有力地划过人潮汹涌的街道。她就在这喧嚣嘈杂的背景下走过,长发和长裙一路飞扬。西边的天空,玫瑰灰色的云霞遮蔽了落日,如同她的存在,淹没了寻常脂粉的光华。
 看到这般女子,你会想到难怪这世上会有“拜倒于石榴裙下”的典故。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那是出自对美的臣服和顶礼膜拜。

上个世纪时,前卫的淑女们将曳地长裙升至双膝之上,就有绅士们半是抗议半是嘲讽道:原来女人也是两足动物!所以有人说,男人虽然也倾心超短裙下那抹雪白的诱惑,可那飘飞的石榴裙裾,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才是他们心目中永远的白玫瑰。
  
石榴裙和女子原本是这世上的莫逆之交,它能让穿上它的女子柔美如一滴朝露一道月光。所以,再干练的现代女子也至少要有那么一次穿上它的机会,让你爱的男子在舒舒卷卷的裙裾中沉陷,让他不可救药地,恋上你的石榴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