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生物学家

中国第一生物学家是谁谢了

  郭璞 (276~324)

  字景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物学家。河东喜(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西晋咸宁二年,卒于东太守二年。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因而为敦所杀。郭璞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等。其中《尔雅注》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
  《尔雅》是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著作。全书19篇,最后7篇《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并根据形态特征予以分类。此书文字古朴,不易被人看懂。在郭璞前,虽有10多家为之作注,但“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郭璞研究和注解《尔雅》历时18年,在生物学上作出一定贡献。首先,他以当时(晋代)通行的或某地方言的动、植物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其次,他丰富并发展了《尔雅》对各种动、植物的具体描述他还开创了动、植物分类的图示法。据《尔雅》注郭璞序所载,郭璞还为它注音、作图。据《隋书·经籍志》载:“《尔雅图》10卷,郭璞撰。”可见在梁代,人们还看到郭璞所作的《尔雅图》。现在所见的《尔雅音图》乃是清代嘉庆六年(1801)影宋绘图重摹的刊本。在《尔雅音图》中,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动、植物才有图;否则无图。这样的《尔雅》注已具有动、植物志的雏形。
  由于郭璞的研究和注解,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宋代的《证类本草》一书,就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尔雅》的成果。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唐代以后,所有大型本草著作,都沿用了郭璞的方法配有动、植物插图。

  贾思勰

  中国古代著名农学家。北魏时(386~534)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今山东淄市临淄北)太守。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而留名于后世。其他生平事迹不详。
  《齐民要术》写作年代,约在公元6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全书92篇,11万余字,反映了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高水平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包括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所掌握的不少有关生物学的知识。书中多次提到动、植物遗传性和变异性的概念。以“性”或“天性”来表示动、植物的某些性状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遗传性。认识到桃、李结实迟早、树龄短长,都是它们内在本性各异所致;梁粟等作物子实的是否容易脱落,也由于世代相传的本性不同。马和驴杂交,能否产生后代和后代的强弱也受遗传性支配。他亲自观察到大蒜、芫菁、豌豆、谷子等易地种植的变异现象,并认为这是由于土壤、地理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关于动、植物的形态性状,书中有不少精确的记述。其中对大麻的性别和繁殖,记述得尤为精确(如说:雄株散出花粉后可将它拔去;如果在散放花粉前就拔去雄株,雌株就不会结实)。根据形态性状 把86个粟的品种加以分类;又从粟的成熟期、秆长、结实率、抗逆性、米质、出米率等来鉴别品种,划分类型,很有实用意义。书中还记述了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征与农 时的关系,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与年龄的关系。如把农作物的生育过程分为“生”-“秀”-“成”(熟)3个时期;而从牙齿的生长状态鉴别马的年龄更是一种既科学而又是切实可行的方法。用煮沸法测定韭菜种子的发芽力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瓜豆混播助长出苗也符合生理互利的原理。根据不同植物种在一起会互相争光的规律,总结出培育行道树树苗的方法:将出芽后的槐树种子和大麻种子混合撒播,当年槐树苗和大麻长得一样高。 到大麻成熟时,将大麻割去,留下槐树苗。这时的槐树 苗又细又长,须缚以木条。第二年在槐苗丛间再撒播大麻种子,迫使槐树向上生长。经过两年这样处理后,到第三年正月就可将树苗移栽,这样培育出来的树苗“亭亭条直,千百若一”。在卷 7、8、9中,还记述了作曲法、造酒法、作酱法和作乳酪法的共通特点,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对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已有相当的认识。

  沈括 (1031~1095)

  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嘉□六年(1061),兄沈扶受命往江南芜湖视察废 秦家圩,沈括力赞沈扶,修复旧圩,易名万春圩,辟田千余顷。嘉□八年,登进士第,次年,任扬州司理参军。治 平三年(1066),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
  熙宁年间(1068~1077),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 锐意改革,沈括也参与了当时的许多活动。熙宁四年十一月,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次年,兼提举司天监。他首革弊政,罢斥不学无术之徒,起用布衣盲人卫朴修订新历。后制成新浑仪、浮漏,修成《熙宁奉元历》,受到迁官嘉奖。是年九月,又奉命督浚汴河水道,用先进方法测量了汴道地形。六年三月,迁集贤校理。五月,参与详定三司令□。六月,出使两浙路,相度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并兼察访。募饥民兴修水利, 上言罢免两浙岁额外预买□绢十二万匹。七年三月,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七月,迁右正言;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词。九月,兼判军器监。八年夏,辽人意欲侵 占宋朝河东路沿边土地,引起边界纠纷。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奉使交涉。他事先在枢密院详阅档案,弄清了宋辽双方以前议定疆界在古长城的事实。到辽廷后, 据理力争,先后六次辩论,辽人不能屈,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不久受命权发遣三司使,主持中央财政工作。九年十二月,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十年七月,受劾贬官,以集贤院学士出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元丰三年(1080)六月,再次受宋廷重用,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延路经略安抚使,成为边防帅臣,积极练兵备战。四年,西夏太后梁氏专政,宋朝乘机发兵大举进攻,败于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西南)城下。西平府之 役后,□延路军兵在沈括指挥下先后攻占了细浮图等诸寨。为了进一步遏制西夏,沈括等人提出了在横山一带修筑城堡的战略方针,被宋神宗采纳。五年八月,给事中徐禧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遭西夏围攻,全军覆没。沈括因此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今湖北随县)安置,自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大赦,沈括改授秀州(今浙江嘉兴)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二年(1087),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全图包括大小总图各一幅,分路图十八幅,定名为《守令图》, 于次年投进。后来,宋廷给了他一个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的虚衔,准其任便居住。沈括便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 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去世。其间,写成了他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以及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已佚)、医学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诗文,在南宋时经编成《长兴集》四十一卷,今残存十九卷。沈括的主要著作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19卷,《苏沈良方》15卷等。其中以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它还记载了其他方面的生物学知识。
  沈括资质聪颖,勤于思考,见多识广,能够向各行各业能者学习,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例如他在数学方面首创的隙积术和会圆术,提出了高阶级差求数和公式及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他提倡科学的十二气历,意识到石油的价值,表明了他卓越的科学见识。他的调查、观测、科学实验等方法,在当时也十分先进。北宋时期许多科学发明,例如活字印刷、指南针应用等技术,都借助沈括的记载而得以流传。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而沈括则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他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广泛记载和描述了各地所产的动植物,如南海的砗磲、潮州的鳄、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等。他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留下了不少科学的记录。关于动物方面,如描述海蛤,“海蛤即海岸泥沙中得之,大者如棋子,细者如油麻粒,黄白,或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房”,“蛤之属,其类至多……不适指一物,故通谓之海蛤耳。”海蛤是海产双壳类的总称。可知当时人们已了解到海蛤的种类很多,并能根据大小、颜色形态特点来辨认它们不是一类。而是各种蛤类的总称。沈括还描述了鳄的形态和习性。“大体其形如鼍,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并介绍了当地人利用鳄的这种习性“设钩于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从而灭之。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利用河豚“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的习性进行捕捞。书中还载有关于庆州地区利用“步行虫”防除农业害虫的事例,以及河北沧州景县一带人民防御蚊虻的方法等。
  在植物方面,他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观察后,根据实物,校正了前人认识的错误,如指明蒲芦是香蒲和芦苇,赤剑是天麻,以及枳实、枳壳的区别等。他以中 国南北不同地区的物候为例,说明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密切关系,他说:“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桥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食物,喉则用来通气。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出这一地带过去乃是海滨。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壁,晚号濒湖,中国明末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蕲州东门外瓦硝坝,卒于蕲州。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走街串巷的“铃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著有《人参传》、《艾叶传》和《四诊发明》等。他幼时常随父上山采药,获得不少动、植物和医药知识。嘉靖十年(1531),14岁时考中了秀才,但以后 3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未中。于是立志行医看病研究医学。1551年被聘为楚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后又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担任院判。在这期间,他有机会饱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的医药学典籍,并看到许多平时难以看到的药物标本。他特别注意对历代本草的研究。发现“旧本草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存在着名称、分类等混乱。因此,他认为需要重新编写本草书。他曾把重修本草的希望寄托于太医院“官修”,但太医院的官员竟指责他:“擅动古人经典,狂妄已极。”他便于1561年托病辞归,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了编写好这部著作,他不仅参考了近 800多种历史文献,而且走遍大江南北实地考察、收集验方,他先后到过太和山(湖北武当山)、庐山(江西)、摄山(江苏栖霞山)、茅山(江苏)、牛首山(江苏)等地采集标本,摹绘图象。经过27年的努力,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时(1578)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25卷 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除载金、元以前名家所录1518种外,新增加了374种),集方8160首,附图1160幅。总结了中国明代中期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纠正了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把中国的医药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动、植物著作,它所记载的药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3大类,其中植物1167种,动物478种,这比收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还多200多种。
  李时珍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动、植物分类方法。在《本草纲目》中,他将所有动、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和人等11部。部下又分类。在各类下,分别记述若干种植物或动物。
  他在记述“类”下的动、植物时,往往将相同科属的植物或动物相连排列。例如,在“山草类”中,他将属于桔梗科的沙参、荠尼和桔梗排在一起。在“芳草类”中,将属于伞形科的柴胡、前胡、防风、独活等植物排在一起,在“毒草类”中,他又将属于大戟科的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等排在一起。能将同科属的植物连排,显然是基于他对植物形态,尤其是植物繁殖器官形态的精细观察。《本草纲目》中描述蛇床的形态中写道:“其花如碎米,攒簇。其子两片合成,似莳萝子而细。亦有细棱。凡花实似蛇床者,当归、芎□、水芹、胡萝卜是也。”这里所提到的植物,都属于伞形科。
  他在《本草纲目·凡例》中说:编排“部”的顺序时,是遵循“从微至巨”和“从贱至贵”的原则的。这说明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意识到动、植物界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自然等级。这在他的动物分类系统中反映得尤为明显。他的分类方法虽还不够完善,但以动、植物的形态、性味、习性、生境、用途等为依据,类聚群分,把植物纳入5部(纲)28类(目),把动物(包括人类)纳入5部(纲)18类(目),各种动、植物,又各以类从;这种以纲(部)统目(类),以目(类)统种,有条不紊的分类方法,在当时,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世界,都是很先进的。
  在《本草纲目》中,各种动、植物,首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为集解、释疑、正误,再次为气味、主治和附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取舍精当,切合实际。在释名中将各种动、植物古今不同的称谓,分为“正名”和“别名”,以最早著录的为“正名”,其余的都列为“别名”并分别注明其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生物的名称。在“集解”项目中着重描述各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产地以及用途等。例如对于鹈鹕,不仅合理地将它放在鸟部水禽类中,而且对它的形态、生态作了逼真的描述:“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颌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卷四十七)对蕲州命名的蕲蛇(俗称白花蛇)作过实地考察,并在《本草纲目》中作了准确的描述:“花蛇(即白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肋有24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此外,《本草纲目》还收载了 200多种矿物药,并对这些矿物药的形状、颜色、鉴别和探掘方法做了描述;《本草纲目》在化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金属与合金的区别的记述比前人详细得多。李时珍还对中医理论和疾病的诊断作了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和《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后3种已失传)。
  万历二十四年(1596),即李时珍逝世后3年,《本草纲目》在南京首次出版,即金陵版。1603年又在江西翻刻,此后被辗转翻刻了几十次,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和对动、植物的研究。17世纪初《本草纲目》就传入日本,至迟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并相继被译成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界和博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童第周 (1902~1979)

  字蔚孙,浙江鄞县人,中国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家。 生于1902年5月28日,卒于1979年3月31日。1930年毕业于 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3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及行政领导职务,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50年代至60年代初关于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由于文昌鱼在分类上的地位,其胚 胎发育一向受到重视。过去曾认为其发育属于镶嵌型,如 缺损其一部分,不能通过调整作用补充完善。他用分离、 置换分裂球等方法,证明了文昌鱼早期胚胎分裂球的发育命运是有一定的可塑性的。而且,分属于3个胚层的分裂球,在实验条件下可以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此外,他还发现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中,具有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诱导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文昌鱼与脊椎动物在发育机制上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文昌鱼在从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60年代初,他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把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鰟鲌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乎是根据细胞质的。他把鲤鱼细胞核移植到 去细胞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 状介乎二种鱼之间。这二种情况都显示卵的细胞质对性 状形成的影响。他还发现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鰟鲌鱼卵子中,发育到一定时期再移回金鱼受精卵,有时能产生出鰟鲌鱼和金鱼杂交胚胎的性状,很可能金鱼细胞核在鰟鲌鱼细胞质中短暂停留,也会受到某种影响。他曾设想通过移植细胞核来进行育种:把两种不能杂交的鱼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使之遗传下去。他的研究,为动物育种提出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
  他的关于海鞘的研究,主要是在50年代前进行的。他的研究证明了其胚胎发育中有些组织器官是有可塑性的,纠正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其发育属于严格镶嵌型的见解。 从40年代至50年代初,他在鱼类早期发育的实验研究中,还证明了鱼卵受精后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其组织中心在受精后不久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现象,可能在脊椎动物的发育中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期间,他对于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断定了纤毛运动方向对中胚层组织的依赖性,后者可能通过化学物质产生影响,由此,他探讨了胚胎组织的极性。
  70年代以后,童第周开始注意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核质关系。他与合作者还研究了核酸对金鱼性状的诱变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发表了论文。
  他的科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这就是从卵子在受精前后的结构到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

  谈家桢

  中国遗传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生于1909年9月19 日。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0~1932年在北京 燕京大学当研究生,在李汝祺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异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的研究,取得硕士学位。1932~1934年在东吴大学任教。193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于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继续从事果蝇和瓢虫方面的研究。1952年起在复旦大学工作,历任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和校长顾问。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1934年在T.多布然斯基教授指导下从事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在美国工作期间,先后单独或与美、德等国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
  谈家桢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他还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兼多种职务,主要有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会(1980)副会长、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民盟八届主任委员、联合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非政府性组织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未利用植物开发委员会委员等。1985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8
字蔚孙,浙江鄞县人, 生于1902年5月28日,卒于1979年3月31日。
第2个回答  2006-09-12
我很喜欢生物,但是没有机会从事这样的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