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大学不需要通识教育

辩题是大学生需不需要通识教育
我们院有点被黑了,是反方。。
诸位大哥大姐们有没有什么好的观点或剑走偏锋的主意说一说啊,谢谢啦!

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5
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参考资料:百度

第2个回答  2009-11-05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8
通识教育载不动对一流大学的期待
2009-10-09 10:40:33 作者:thetim 来源: 浏览次数:85网友评论 0 条
通识教育载不动对一流大学的期待 □舒圣祥
从9月19日开学以来,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迅速成为一个炙热的焦点,余温难消。对于这个在招生简章中明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宣言,外界在赞赏和支持群起的同时,质疑和讨论也同样喧嚣。(10月8日《广州日报》)
外界对中山大学正在珠海校区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试验鲜有关注,却对只是为了“给通识教育模式提供一个理想化的试验环境”的博雅学院炒作不休,并据此对中山大学通识教育或褒或贬,这本是媒体时代传播惯例使然,主事者或不必为此“深感不安”,称职之评论者却不可不察。对中山大学通识教育的具体作为,未有结果之前大可不必武断褒贬;但重视通识教育之用心和积极践行理想之行动,则再多褒誉亦不为过。
我们的大学教育沉迷于产业化与功利化太久了,似乎不再是思想驰骋与学术研究的圣地。对于中华的传统文明,当代大学生不仅所知甚少而且毫无兴趣,传统文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仅有的一点传统认识,也大多是依附西方视角与西方价值。经典文本尘灰日厚,思考能力疏于锻炼,学术研究误入歧途,大学教育质量之急遽下滑,已是不争之事实。教育产业化的“猛回头”也好,对一流大学成功经验的粗糙模仿也罢,通识教育之于国内高校实在太需要了。
根据以往类似教育改革的经验,通识教育最忌有名无实与一哄而上。通识教育假如弄成什么专业都学一点,弄出数量惊人的几十上百门课,每门都学点皮毛,充其量只能学到点各个专业的概论课,这绝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
外界对于通识教育之所以争论与质疑颇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国人对国内一流大学的出现憧憬很多,在这样的沉重期待对照下,通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压秤。需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绝不是催生一流大学的灵丹妙药,它载不动公众呼唤世界一流大学的沉重期待,任何不切实际的凌空虚蹈只会偏离通识教育。说白了,通识教育只是试着让大学精神从浮躁而扭曲的教育功利化产业化现实中得到救赎和回归,让变了味的大学还原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倘能如此则功莫大焉。

有关“大学要不要实行通识教育”的话题,近年来渐已达成共识,并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但“通识教育”怎样进行,如何达到“培养心智、提高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人格理想”的通识教育目标,却成为新的课题。在一些学校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成了学生“混学分”的代名词。

通识教育如何不是“混学分”?中山大学也正为此探索,并在今秋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计划”。为此,我们特地进行调查,关注他们的这次探索与实践效果,探讨中国高校的这场改革方向。

延伸阅读

□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

□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

□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

□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100多所院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短短几次听课,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获益良多。”10月13日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刚刚上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城市规划专业2009级新生沈欣告诉记者,自己是理工科学生,但认认真真选学一门人文课程,“感觉真的很好”。

今秋开学后,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本科低年级学生中实施“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计划”,课程体系包括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大类,得到了学生们热烈响应。

近年来,通识教育渐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中山大学此举,出于什么考虑,又有哪些特别之处?

知识教育不等于人才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养亮红灯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兴起,针对的是高校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划分,以及大学生日益强调就业的功利化倾向,希望借此夯实大学生的人文功底和个人素养。”刚刚受聘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博雅学院首任院长的甘阳教授一语道破。

一直以来,过度过早专业化的趋势,导致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亮起了“红灯”。而近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教育又越来越被功利主义所“劫持”,“有用”的计算机、新闻、法律等专业热得发烫,看似“无用”的基础学科备受冷落。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感慨地说,“当前我们的教育,至多可算是知识教育,而非人才教育。知识教育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而人才教育是要培养既有技能、又有精神感召力的人。”

不光学者,不少家长也逐渐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女儿正在广州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的刘先生认为,“人文素养越缺乏的人,越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在这个大背景下 ,中山大学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介绍说,与国内其他院校展开的通识教育相比,中大最大特点是强调通识教育的可持续性。

不是课程太少而是太多

科学设置课程是关键

通识教育很有必要,但到底该怎么进行,大家却莫衷一是。

“由于对内涵认识不清,当前国内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课程太少,而恰恰是课程太多。”甘阳介绍说,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中有一个误区:以为“通”就是“杂”,“多”自然“通”。
原本庞杂的课程尚未得到一个很好的梳理,又以通识教育的名义增加了上百门人文学科课程,导致课程结构非常混乱,让不少新生进校不久就产生厌学情绪。

“通识教育不是个筐,什么课程都能往里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要再增加老师、学生的负担,是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这是甘阳努力尝试的。

记者从课程计划中看到,涉及文、史、哲、宗教、艺术、外交、考古、心理学、生命科学、经济学等,每门课都有2—4个学分,要拿满16个学分,最多只需修7门课。而且,这16个学分包含在教育部规定的素质教育课学分中,不会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

改变重讲授轻互动的现状

建通识教育的长效机制

“通识教育会不会跟现在师兄师姐上的公共课、通选课一样,最后变成‘混学分’的手段?”在对中大新生的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这样的担忧。

对此,陈春声信心十足:“通识教育课虽然是选修课,但课程难度丝毫不会降低。想偷懒混学分,没门!”按计划,16个学分的“共同核心课”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学生除上大课外,每人都要参与小班发言,要做作业,要写读书报告。甘阳表示,“与其开设大量能让学生轻易‘混学分’的课程,还不如集中精力上好少数几门‘够分量’的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70多岁的老教授黄天骥首次担任通识课教师,面对非中文系大一新生开讲诗词,“想到他们不是中文专业,讲课时会注意技巧,多用例子来解释,而且和中学语文知识衔接,把不同学科打通上课。通识课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反应临场处理和选择。”

当然,这样上课,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小教室的缺乏。“都是大教室,很少小教室,是国内大学的普遍现象,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重单向讲授、轻思考和互动讨论的现状。”甘阳无奈地说。

甘阳说,国内高校已经习惯了按院系专业排课,一旦开展“共同核心课”,在排课、安排教室、接送老师等方面必定要打乱多年的习惯,教学、后勤、行政等各部门之间,文理工医各院系之间,势必会出现很多协调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我们也有信心,通过一两年的运作,形成一个顺畅的长效机制。”陈春声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