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贪图金钱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杨震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是有典故的,出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弘农郡华阴县人。

他为人公正廉洁,不谋私利,是难得的清官。杨震从少年起就聪明好学,他通晓经传,在家乡办学,来自四方的求学者络绎不绝。他教学有方,不分贫富,因此名气大,学生多。当时,人们都称赞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由于杨震办学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因此声名大噪。

当时的大将军邓骘也听说了,他很敬重杨震的学识、贤能,就征召杨震到自己府内任职。

上任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后升迁为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再调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太常,后又晋升为三公的司徒、太尉。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官员。

王密听说杨震路过本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恩,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白银十斤想赠送给杨震。

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惭愧离去。

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请托、谒见。他的子孙和平民百姓一样,常吃蔬菜,出门步行,生活简朴。

有人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杨震自大将军邓骘征召入府任职,到被罢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克尽职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为世人所称赞。

因拒收王密贿礼,说出了“四知”千古名句,成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义馈赠的典源。

2.庄子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为名而生存,为利而奔波的人不在少数。而真正能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在当今社会,屈指可数。当我们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时候,一大批文人学士展现在我们面前:庄周、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淡泊名利、归隐田园,而淡泊名利的先驱者应为庄周。  

当自我价值追求与自身命运发生冲突时,庄子只好追求一种“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高度抽象又极端具象的“道”。这个最高的虚无存在,具有自身设定的无限可能性。

因而,如果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道”的境界,精神就获得绝对的自由,生命中就没有物质欲念和功名角逐的束缚了。在庄子看来,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有如“舔痔得车”

3.于成龙:“清官第一”

康熙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原是明朝诸生,崇祯年间曾考取过副榜贡生,顺治18年被清朝授予广西罗城县知县,开始了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于成龙任广西罗城县令时已45岁,家产尚可维持生计。当时,罗城属柳州府,偏处山隅。传说那里。“蛮烟瘴雨”,北方人难服水土,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好友多劝他勿往。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100两。他将祖传田产文券交付长子于廷翼,叮嘱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路上,于成龙去看望一位同窗好友,披沥肝胆道:“我辈虽无科第份,上古之皋夔(kui)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一席话,无异于于成龙的就职宣言,其一生所为,亦如其言。

罗城的实际情况,比传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罗城县城只有居民6家,草屋数椽。县衙门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3间草房。东边是宾馆,西边是书吏舍,中间开一门,后面是内宅,茅屋3间,没有墙壁,破陋不堪。“虎啸猿掷,白昼行庭中”。百姓鸠形鹄面,如惊弓之鸟,无心生产。于成龙路上已染病在身,此时心中亦有些愁苦,却“扶病理事”。他堆土石为几案,在楹下支锅做饭,晚上睡觉头枕一口刀,床头放两支枪,以备不测。就在这种情况下,于成龙着手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地方经济,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明显成效。

更难能可贵的是,于成龙不仅以地方官的身份治理罗城,还以他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与百姓建立起家人父子般的亲密关系。于成龙到罗城之后,公事之余“则据案读书,数钱贳恶酒独酌,醉则隐几而卧,或竟日不冠履,既数日,吏民乐公坦怀易亲,皆乐就”,恭敬、亲热地称他为“阿爷”,或3天,或6日,到衙门环集问安,家中婚丧嫁祭,事事与他商量。

于成龙除朝廷俸禄外,分文不取。他自奉菲薄,生活清苦。离开老家时,他雇了5名壮仆相随。不料这几人适应不了罗城的生活,又黄又瘦,不久便病死1人,逃走3人。于成龙的儿子在老家,见到逃回的仆人,又寻觅4人,打发到罗城。这几个人仍然不适应,病死3人,剩下的一个昼夜号啕,一如疯魔。不久,这个仆人和原来剩下的那个仆人都弃他而去。百姓日富,感激于成龙实心任事,此时见状,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到衙门看望于成龙。有人还凑钱送给他,“跪进云:‘知阿爷苦,我百姓每供些少盐米费’。公笑谢曰:‘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众怏怏持去”。几年之后,于成龙的儿子来罗城看望他,百姓闻之,“则大喜奔哗庭中,‘阿爷人来,好带物安家去!’又进金钱如初,公又笑谢曰:‘此去我家6000里,单人携资,适足为累!’挥使去,众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