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高远、深远、平远”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高远",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 

2、"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

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

3、"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最易表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

"三远"既属于审美客体,亦属于审美主体,即追求一种超脱、平淡、豁达、澄澈、宁静的心理境界。而这种心理境界与审美客体的"三远"相融合,便会形成一种"见其大象"、"见其大意"的艺术意境。

扩展资料

三远法的发展:

三远之法,自郭熙提出之后,到了韩拙和后代的黄公望、王概以及曾到日本旅徙过的费汉源,他们都对三远法有不同的发展。 

郭熙还在三远中提到了三种色调感觉,那就是高远之别样,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矿结合他分析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意冲融而缥缥缈缈、看来作者是作了深入观察后述。

我们面对高山自山下而仰山巅,必然觉得山色楚明确,山峰傲立突出。如自山前降望山后,必然山色阴晦而重叠。如果是自近山而望远,这时会感由于远距离而使远山在空气层中产生缥缈模糊之感以上都是由于取景时画家与景物距离视线的方向,野的大小等差距而产生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让崇拜者看到有一种高大的感觉,是崇高之美不可缺少的体现手法。

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它被看作是重叠对象的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非常表达微妙的美。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从俯视构图的角度来看,最容易表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展现美丽。


扩展资料

三远法名字的由来

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一般绘画的观点,即聚焦视角,观察场景的局限性。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远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9

所谓“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是一种体现崇高美不可缺的手法。 

所谓“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所谓“平远”,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最易表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1、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

2、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

3、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现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

4、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无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时间的限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4-04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我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它的构成不依据算学,而依据动力学。”
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我们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这高远、深远和平远共同构成了中国画诗意空间的特质。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三幅山水画作品
《溪山行旅图》范宽 北宋 高远
《渔庄秋霁图》倪瓒 元 平远
《早春图》 郭熙 北宋 深远
第4个回答  2020-10-21

绘画创作中如何理解国画山水中的高远深远平远,通过罗列了四点个人体会,进行举列分析,可以分享大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