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用意何在?

如题所述

《桃花源记》的背景正是社会昏暗,战争连连,人民生活痛不欲生,此文中细读会发现这篇文章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他追求和平宁静,没有剥削,压迫,战乱的,是平等的理想世界。这篇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向往和谐社会,安逸愉快的生活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7

表达当时人的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个回答  2022-03-31
《桃花源记》是我们学龄时期读过的一篇优秀古文,作者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此文开篇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得是晋太元中年间,一位捕鱼人在捕鱼时,忽然遇见一片遍布溪河两岸、草美英纷的桃花林,由此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接下来便写出了桃花源的绝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讲得是桃花源内地势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肃立,周围有肥沃的耕田、清澈美丽的池塘、挺拔茂盛的桑树、清翠苍劲的竹林。田间有纵横交错的田埂,村内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应和。更有那穿着打扮不同于外地的男女老少,老人黄发童颜,少年青发飘逸,一副安居乐业、心旷神怡的样子。当捕鱼人被邀吃酒,问及源内人员来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怡然自乐者,竟然是从秦朝开始,历经汉、魏、晋四代居住于此处,是人是仙,不得而知。
最后,作者话锋突转:遇到这么神秘美好的地方,虽然在返回时生怕遗忘,”处处志之”,以便按记号再次寻访。可当回到省里报告太守,太守再派人回原处寻找时,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听说后,”欣然规往”,却无结果,最终病死,”后遂无问津者”。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作者当时正处晋宋交替、民不聊生的时期,可以推测感知:此文正是作者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虚构出来的一个风景秀丽、安居乐业、无忧无虑的生活乐园。这里不似天上琼楼玉宇、歌舞升平、神游仙乐的威严奢华,也不像阴间阎罗威坐、鬼魂漂泊、面目狰狞、凄神寒骨的荒凉悲怆。即便这里的桃花源就是与世隔绝的阴间,也是陶渊明先生希望将酷似阴间阴冷凋敝的乱世,转变成亮丽祥和新天地的美好夙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