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之初,即实行多项制度改革,为的是扭转晚唐五代以来臣强君弱的恶习,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度。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禁军改由三衙分掌。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后,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称为“三衙”。“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分统禁兵,互不辖制。“三帅”及其主要部下都由皇帝任免,都只对皇帝负责。
第二,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虽然分别统率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三衙”平时负责对禁军的管理、训练,但无权调遣军队。调遣军队的权力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却不直接掌管部队。“三衙”和枢密院互相牵制,都无法利用军队政变,就使军队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第三,使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均衡。宋初有禁军20多万,宋太祖把一半部署在京城,一半分散到地方,这就使其互相制约,不敢贸然兵变。同时禁军由精壮士兵充任,而老弱者归于地方厢军,这也起到一些互相牵制的作用。另外,北宋每遇灾荒之年,还招募大量饥民入伍,以为既扩大了禁军的兵员,又削弱了农民的反抗力量。事实上,这更加重了国家财政和百姓生产的负担。
第四,利用更戍法使兵将分离。所谓更戍,就是让禁军轮番到各地驻守,而将领也随之经常更换。这名义上是使士兵们习山川劳苦,增强军队战斗力,实际上是预防久驻一地生事,避免将领结为派系。这样,也就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隔膜状态,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
第五,采用以文制武的策略。唐末五代兵变频繁,因此皇帝往往对将领无端猜疑和百般防范。实行以文制武,于是似乎成了削弱和限制将领权限的良策。宋太宗时已参用文臣,并开宦官监军之陋习,宋真宗以后文臣督率武将遂成惯例。文人大多未经战阵,其统兵作战的能力不言自明。而宋代皇帝又大不放心,乃于远离前线的后方深宫制定作战阵图。这样,固然军机大计出于朝廷,使前方将帅不得造次,但前方将帅却受到限制而不能随机应变。宋代边防战争屡屡失利当与此有关,但皇帝们却始终未能迷途知返,改弦易辙。总之,宋代皇帝在集中兵权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严重的内耗。这固然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但从一开始也就产生了诸多弊端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