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使用了哪些方法去精确的测量时间?

如题所述

从古代起,人们就以太阳高度最高的时刻作为正午。太阳从正午开始向西移动,下山后,经过1个黑夜,又从东方升起来,再到正午,这么1圈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就叫做1个真太阳日。真太阳日分为24小时,就是真太阳时。古时用日晷(音:轨)记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

后来发现,1年内真太阳日的长度逐日不同,最长与最短时可相差51秒。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说的两点:一是太阳视运动速度不均匀,二是黄赤交角。我们计量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为标准的,也可以说是以天赤道为标准的。可是太阳是在黄道上运动,即使太阳视运动是均匀的,但它们在赤道上的投影是不均匀的。因此,黄赤交角的存在,增加了计量时间的复杂性。既然真太阳走得有快有慢,那么,要做1个钟表机械跟着太阳走,有时快,有时慢,这是做不到的(钟表机械只能是做比较均匀的旋转)。所以,1820年法国科学院会议决定,将1年内各个真太阳日的平均值,作为1个“平均太阳日”或“平太阳日”,以平太阳日来定的时间就叫做“平太阳时”或“平时”。后来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计时办法。现在,我们钟表上的时间都是按平太阳时来计算的。

为了测量时间,人们就设想天上有1个“平太阳”,它在天赤道上走,并且每天走的速度都一样;也是1年走1圈。这样,平太阳时也可以跟真太阳时一样来定义了。比如,当平太阳在南方最高位置时是正午。平太阳由正午到下一次正午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1个平太阳日。1个平太阳日分为24小时,1小时分为印分,1分分为60秒。这样,一秒的长度就是平太阳日的1/86400。

1个回归年长为365日5时48分46秒,或365.2422平太阳日。习惯上省去“平太阳”,也就是365.2422日。但应理解,这“日”就是平太阳日。

上面讲过,真太阳在黄道上1年走1周,平太阳在赤道上1年走1周;真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平太阳运动的速度是均匀的。所以在任何一天,平太阳与真太阳并不会在同一个方向上,或者说;平太阳正午时,真太阳不一定是正午。因而两者所表示的时刻就会不一致。也就是说,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不一致,它们的差别就叫做“时差”。用公式表示就是:

真太阳时-平太阳时=时差。

或:视时-平时=时差。

时差的数值已按天体力学的方法预先计算出来了,它刊登在“中国天文年历”中。1年当中,每天的时差都是不相同的,最大的时差可达16分,最小的是零。1年有4次为零,约在4月15日,6月14日,9月1日,12月24日。每年同一天的时差值并不完全相同,而有微小的变化。

如果我们应用经纬仪或其他仪器观测了太阳,定出真太阳时,然后查出时差值,就知道当时的平太阳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