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学内涵,如何宣传大学精神

如题所述

1:大学,不仅仅是一座有着“xx大学”称谓的建筑群落,更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它的抽象的特性和内涵较之作为实体的存在物,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更是其魅力源泉。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在国人乃至世人心目中的极高地位。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没有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就不可能有西南联大的存在,更不会有出自西南联大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今,“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良传统和“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崇高追求。“现代科学社会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他们的运作必须有另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大学的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精神堡垒,有发挥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岭南文化时报》1995年3月28日)大学既是精神堡垒,那么,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要义。

2:大学精神是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3: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4:从国内高校情况看,把大学精神定位遇“育人第一”毫无疑问是不错的,问题是很多学校把“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中,应该放在第一位的“传道”弱化了。很多大学整天炫耀的是:发表了多少论文、学生就业率多高如此等等,而对发生在很多学生身上的毫无追求、自私自利、浅浮、颓废、拜金、想不劳而获、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视而不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大学,不仅仅是一座有着“xx大学”称谓的建筑群落,更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它的抽象的特性和内涵较之作为实体的存在物,更是其生命力所在,更是其魅力源泉。在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年代,没有北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北大在国人乃至世人心目中的极高地位。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岁月,没有西南联大的合作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就不可能有西南联大的存在,更不会有出自西南联大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今,“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良传统和“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崇高追求。“现代科学社会已经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他们的运作必须有另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这种精神主要来自大学的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是精神堡垒,有发挥提高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重大功能。”(《岭南文化时报》1995年3月28日)大学既是精神堡垒,那么,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要义。
大学精神是长时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大学素有“学府”之称,所谓“学府”,即“学问之府”。19世纪德国的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nbldt)创建柏林大学时就提倡“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大学理念。洪堡认为“教授不是因为学生而在这里,学生也非为了教授而在这里,两者都是为了学术而在大学”。学术使得大学有了相应的品味,成为接近真理的天梯。学术中人言学问中事,而修学自有其精神和范围。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实指大学精神的化身。孜孜以求地探索学问从而达至修养,正是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任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是凭着以“有涯”追“无涯”的自信和坚韧,才有大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一批批杰出的才俊脱颖而出,才有一项项颇具份量的科研成果刷新史册,也才有一所大学之所以蜚声世界的学术声誉。而学术声誉,无疑是大学价值的一种直接体现。所以,自觉的学术精神是大学成为人类“智慧花朵”的首要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的永久推动力。
永恒的道德精神。真正合格的大学精神凝聚着社会道德与理性,具有高雅的文化品味。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道德品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与良知的捍卫者、提升者。尤其在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时期,大学精神的道德力量就更为彰显。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曾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暗夜的海上,灯塔是漂流者的希望。大学,在社会世风日下时,便犹如灯塔,以自身高洁的道德精神执著地燃着理性与道德的灯盏,慢慢照亮人性的暗夜,启蒙这一代灵魂的觉醒。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人的总体觉悟,源于他们整体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深度,是形成一所大学健康向上校风的关键因素,是大学塑造、传播社会文明的资本。
敏锐的时代精神。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大学:美国、英国、法国》一书中曾说:“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尽可能不屈服于某种新的压力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产生影响。”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始终影响着时代。从办学理念到机构设置,从学科体系到管理制度,大学的一切活动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现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同声相应。大学精神给予大学的是从学理和思想上关注、思考、讨论、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权利和能力。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发展这一历史轨迹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而真正伟大的大学责无旁贷的领时代先锋,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作为大学智者的大师们,应该能够预见并感应时代潮流的前奏,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觉者、先行者,使时代新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只有敏锐的时代精神,大学才足以能够吹响时代的号角,也才能赢得自身持续发展以及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其精神内核是基本要素。失去了精神,大学的生命力就会枯竭。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追求,而“大学精神和制度的建设比资金更重要”,在大学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加强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实现大学理想,则需要所有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提高大学人的群体素质,形成高尚、健康、稳定、独特的群体个性,从而推动大学自身的完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