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突发事件

如题所述

  1、正确引导意外事件,培养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等于是教师的完全放手,也不是学生的天马行空,而是让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使课堂的外延得到拓展与延伸,增强学生的信息摄入量。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是相当重要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成点加以甄别、取舍、甚至整合,才能使学生的生成有价值。
  问题一对策:把前景背景颜色设置成一样而导致无法显示文字;图像大小设置成400厘米而导致字号为88点的文字也显示的很小。这两种情况,只要提醒一下同学们还是能理解的,不过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一般把这个同学的操作界面通过极域多媒体软件中的广播功能显示到全班同学的显示器,让集体来解决。学生无法完成的时候,再由教师来指出操作错误所在。而中文字一定要使用“中文字体”,选择的范围没有“取消”就使用“滤镜”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两种情况如果不解释清楚学生只能是强记,但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解决了问题就成的地步,也要多问为什么,要尽所能去挖掘。不要等学生再反问你为什么而自己却没考虑好。
  所有这些问题和意外来自于教师、学生、教材或者他们之间互动时无意生成的,而答案是教材中没有的,这需要教师从教材以外找答案,更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这类动态资源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和调控,但它能够增加教学的有效信息,有利于知识深化。
  2、巧借意外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意外或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问题二对策:调整了一下心理,表扬了他的求真的精神,然后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的解释“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软件的版本不同”。如果就此结束,也就是一出普通的教材出错的问题,能不能挖掘呢?
  先让该同学向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怎么发现的,他的操作就是教案里接下来的内容:工作表的插入。要插入200多张工作表,毅力可嘉,能不能有什么省力的办法呢?这个内容要在Excel的最后两节课《Excel中的宏》中的循环语句中讲,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讲解循环语句最好的情景,能不能让学生先感受一下循环程序的特点呢?为此,教师对本节课作了临时的调整,录制宏、编写循环语句、运行宏,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了计算机工作的效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信息技术行业变化很快,有些新的技术和知识教师不一定知道的比学生早,对一些领域的了解学生不一定比老师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对于新知识学习的帮助,学生本身可能并不知情,但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加以注意和利用,自然地运用到教学之中。
  3、利用意外事件,引申教学
  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意外,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并利用学生的意外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三对策:经过几分钟的调整,仅仅删除文字已经不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这个事件增加两块教学内容:网络文明和网络破案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 “可以借助这些表里的信息找到作案人员”,网络破案开始了,告诉学生有另一张数据库的表里还记录了每一位发言者所在机器的IP地址,通过这个地址,借助多媒体广播软件极域提供的机器名与IP
  地址的对应找到那台机器,当然也找到了那位说“老师你真漂亮”的同学(没有指出骂人的同学,而是让他下课后自己反省),同学们心服口服。趁热打铁,进行了一番网络文明的教育,这一变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联系,网络上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4、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问题四对策:再一次介绍应用程序窗口和文件窗口的关系,让学生加深印象。
  当学生的国骂、人身攻击的语言出现在屏幕上,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要说出现在课堂上。但怎么教育?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把学生推向反面,这虽然是个意外,但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纳入教学当中,及时调整,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或背离预设的时候,往往更是考察教师智慧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成的“转折”资源,进行知识的迁移,既达到预设的目标,又能扣紧“生成点”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随着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要学会倾听,甘愿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等等,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你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