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情报站有多少个啊,负责人分别是谁?

如题所述

你的题目范围太大了,军统发展从1927建立到1955年改组期间站点数量只能通过档案资料来统计。所以简单说一下吧,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去档案馆查资料。军统发展过程:

1927年,蒋介石牵头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它是由戴笠、张炎元、黄雍、周伟龙、徐亮、马策、胡天秋、郑锡麟、梁干桥、王天木等十人开始搞起来的,在军统内部称它为“十人团”这是军统的前身。

1932年3月,以黄埔生为核心,仿效德国在南京成立“中华复兴社”(复兴社,对内也称为“力行社”),社员穿着蓝衣,故又名“蓝衣社”,由蒋介石任社长。下设:“中央干事会”和“中央监察会”。由刘健群、曾扩情、贺衷寒、酆悌、袁守谦、俞济时、康泽、桂永清、杜心如、肖赞育、邓文仪、宣铁吾、刘咏尧、郑介民、任觉五、余洒度、黄珍吾、蔡劲军、滕杰、黄仲翔、李士珍、陈春霖、叶维、刘庆瑛、王受慕等任中央干事会干事。由周复、梁干乔、潘佑强、戴笠、李国干、刘伯龙、孙常钧、胡轨等任中央监察会监察。又有中央常委干事会,有干事九人:贺衷寒、酆悌、滕杰、周复、康泽、桂永清、潘佑强、郑介民、邱开基。候补干事三人:侯志明、赵范生、戴笠。特务处开始在南京鸡鹅巷53号办公,后扩充到鼓楼四条巷洪公祠。1936年迁到曹都巷。1937年11月24日(南京沦陷前夜)撤出南京,迁到湖南省长沙市梓园。特务处的工作叫特种工作,包括情报工作、策反工作和行动工作。特务处的组织包括内勤组织与外勤组织,外勤组织又分为秘密组织和公开机关:
内勤组织:
处长:戴笠;
帮办:郑介民
书记:张师、徐亮、梁干乔、李果谌、周伟龙等先后任过书记。
人事股:胡子萍等先后任股长。主管内外勤的升迁调补、考核和奖惩工作。
督察股:柯建安等先后任股长。主管内外勤的监督查察、执行纪律、考查各人言行和勤惰。
会计股:股长徐人骥。主管经费的预算和会计出纳。
译电股:股长姚敦文。主管来往电报的翻译和密电码的编订和保管。
缮写股:股长李祖维。主管缮写各种档案材料。
电讯总台:总台长魏大铭。主管各地无线电台的秘密建立,收发电报机的制造,进行机务和工务的训练,对各种可疑电台方位的侦测,密电码的译破,窃听各种无线电话的对话,搜集各种电讯情报。
第一科(情报科):科长唐纵。主管国内外情报的搜集,调查研究,分析汇编,拟定对策。下辖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统计、编审和国际7个股,附设1个图书室。
第二科(行动科):科长戴笠兼任。主管司法案件的处理和监狱管理,各种行动案的执行和对特务处的警卫工作。下辖司法股和特务队。
第三科(总务科):主管外勤的交通传递和特务处财产、伙食、勤杂兵的管理。

1937年,复兴社特务处和中组部调查处两个特务组织的内在矛盾,成立“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陈立夫当局长。把原gmd中央组织部调查处编为第一处,徐恩曾为处长,原中华复兴社特务处编为第二处,戴笠为处长。1938年,蒋介石把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第一处扩编为gmd中央d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原第一处处长徐恩曾升任局长。把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局长,原任该局第二处处长戴笠升为副局长。实际上由戴笠负责。设在四川省重庆市中二路的罗家湾。1946年戴笠死后,由郑介民任局长。

1938年 军统在武汉成立时的情况:局长贺耀祖;副局长戴笠;主任秘书郑介民;秘书毛人凤、陈世贤、刘启瑞、曾坚、谷兆芬。第一科科长何芝园,主管情报。第二科科长徐业道,主管行动。第三科科长余铎,主管司法。第四科科长魏大铭,主管电讯。总务科长杨继荣。人事股长李肖白。警卫组长张业。会计徐人骥、林尧民。出纳张兖甫、毛忠亮。当时每月经费约5万元左右,但不久这些科又都扩编成处,各处的组织、人事又有变动。局本部机构在不同时期稍有变化,内勤组织最庞大的时候有按番号数字排列的八个处和几个不用数字的处,与十来个和处一样的室,还有些比处略小的区和组,以及委员会等机构。全部工作人员最盛时达1500余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5
这么机密的事情,要去海对面查了哦
第2个回答  2009-11-05
这个会有人说出来吗,网络间谍可是刚受到国务院立法规整了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