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药的药物种类

如题所述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箘桂树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
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术、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处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阴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语】1.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溏、脉浮大无力等“戴阳”的症候。
2.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两药各有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能助阳益阴,而且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气化,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临床应用】
1.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
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性味辛苦大热。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术、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降逆止呕,杀虫。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痛,疝痛,脚气疼痛,以及经行腹痛等症。
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
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涎沫等症。
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
此外,根据近人经验,治蛲虫病,可用淡吴萸三钱,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头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连服三至五剂。
【处方用名】吴萸、淡吴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一两煎汁浸泡,泡至吴茱萸开裂为度,晒干用。辛烈之性稍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
1.吴茱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体会,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为最佳。凡肝气郁滞所致的?痛、头痛,肝胃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吴萸是常用的药品。
2.吴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这是两药功用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而腹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脘痛,吞酸嘈杂,吞不红,无热象者。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为它温中散寒作用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种子。性味辛热。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适用于脘腹冷痛及饮酒过多以致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药用】本品为云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临床应用】
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
本品味辛大热,善散阴冷,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治胃腹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寒湿泄泻,可配苍术、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缓解疼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吐蛔等症
本品有驱蛔作用,在临床上常与驱虫药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对于吐蛔病症,常配合乌梅、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附药】椒目:即是蜀椒的种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满。适用于痰饮喘息,水肿胀满等症。一般用量为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也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胡椒又是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处方用名】胡椒、白胡椒(为成熟已去壳的果实,作用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实,作用较弱。去壳,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散剂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药用】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脘腹疼痛等症
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中,用荜菝为末揩之,另煎苍耳汤漱去涎。
【处方用名】荜菝(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荜菝丸《世医得效方》:荜菝、炮姜、丁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泻之属于寒者。 【药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功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脘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广木香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浑浊等病症。
【处方用名】毕澄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毕澄茄、香附、吴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药用】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呕吐等症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热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
2.用于肾阳不足,及寒湿带下等症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
【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药用花蕾,功效较佳,晒干用。)、母丁香(药用果实,功效较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临床应用】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胃腹冷痛等症。
本品功能散寒理气止痛,为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的常用药,可与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应用;又能温中散寒止痛,对脘腹冷痛,可配合吴茱萸等药同用。
2.用于胃寒呕吐、食少。
小茴香有调中醒脾之功,能开胃进食,故可用于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之症。
【处方用名】小茴香(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大茴香:又称八角茴香。系木兰科常绿小乔木八角茴香树的果实。性味、功效与小茴香近。用量也与小茴香同。
【方剂举例】暖肝汤《景岳全书》:小茴香、肉桂、沉香、乌药、当归、枸杞、茯苓、生姜。治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