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扶不起吗,对于乐不思蜀有何见解?

如题所述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低能弱智的形象。那句“此间乐,不思蜀”当作了其一生的污点,以至于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为人们形容一个人无能常用语。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其实,历史人物又何尝仅有一面?甚至更多的时候,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其人为塑造出了自己想象的模样。

三国时期,是乱世之秋。此间各类英雄、枭雄、奸雄粉墨登场,成为后人为之津津乐道的时代。而刘禅却绝非这三者之一。但是如果仅仅用一介庸才,无能之辈来形容,必然陷入认识历史的误区,无法客观以对真实的历史。

先来看一下刘禅刻板形象的来源。对于绝大多数未曾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而言,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到刘禅这么一号人物。这两种渠道,对其负面评价居多。这也形成了如今大家认为其无能昏庸的主流。而对于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而言,了解刘禅大都是通过其宠信奸佞,不事朝政,消极抵抗,还有和司马昭那一番对话。

刘禅在位四十余年,其中,在诸葛亮死后,其依旧能够延续蜀汉命运二三十年,这绝非是一个庸才所能做到。

那么他为何如此表现呢?

首先,他怕,怕那些功成名就功高震主的臣子。

蜀汉的建立,依靠的是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在这个集团当中,精英无处不在。诸葛亮乃是一代名相,五虎将个个能顶一片天。而他们治下的其余名将,也同样在刘备、关羽、张飞等死后,紧密团结在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周围。他们忠心耿耿,但是对于后主刘禅而言,这些都是大山。面对他们的时候,他心中难免惴惴不安。这些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实力极为强悍,如今又都以诸葛亮马首是瞻,那么刘禅即使再信服诸葛亮,心中能有对其父亲那样毫无保留的信任吗?

况且,在刘备临终之际,曾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则辅,不能则取而代之。这句话很明显是一句试探的言语。因为刘备甚至自己儿子能力不足,担心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么这种担心,难道没有对刘禅表达过吗?所以,刘禅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让荆州集团对自己放心,这是最明智之举。

其次,拉拢团结益州本地集团势力。

前面说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一生依赖的都是荆州集团,在蜀汉境内,能够和荆州集团相提并论的唯有益州集团。但是荆州集团却不愿意益州集团做大,从而抢夺自己得之不易的地位。那么对于刘禅而言,益州集团就成了其天然的同盟军。因为蜀汉建立在益州的基础之上,从长远看,益州本土势力必然代表了未来。而失去了基础的荆州集团则是空中楼阁,必然慢慢被架空。在诸葛亮死后,荆州集团一日不如一日,便是印证了刘禅的判断。同样,拉拢到自己身边的益州集团,才是刘禅得以继续稳坐钓鱼台二十多年的原因。

最后,面对强悍的曹魏,刘禅做了最明智的决定。

当时,作为曹魏实际掌权人的司马昭,在经历了司马家族多年的卧薪尝胆之后,终于开始拿蜀汉祭刀。因为相较于东吴,蜀汉的偏居一隅,实力更弱。那么以曹魏数十万雄兵,蜀汉可以用来抵挡的实力又在哪里?曾经的人中之龙诸葛亮都难以破解这个困局,更何况刘禅?那么对于他而言,能做的是什么呢?采用不抵抗的政策,进而保住蜀汉的万千百姓,从而不用生灵涂炭。如果他坚持抵抗,看似好像忠勇有余,但是如果蜀汉真的有这份实力,当年诸葛亮又何必苦苦北伐?

所以,看似愚笨的刘禅,虽然绝非诸葛亮、庞统、徐庶那种人中龙凤,但智慧也算不低。只是在那等形式之下,哪怕是强若卧龙,也不能改天换地。而最终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过是委曲求全,保存自己及家人的身家性命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4
刘禅并非扶不起,只是蜀汉当时的局势如此,换谁当皇帝都一样。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在魏国开心的不想回到蜀国了,但其实这个词里面包含了刘禅的心酸和隐忍。
第2个回答  2020-12-14
并不是扶不起,乐不思蜀只是刘禅为了自保才会这样说,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第3个回答  2020-12-14
刘禅并不是扶不起,他只是选择了隐忍,为了求明哲保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