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楚国,面对秦国,为何输的那么惨?

如题所述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响当当的大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国土面积也是最大的。巅峰时期的楚国,其统治面积比其他六国的总和还多。楚国拥有的战略纵深和潜在国力,是包括秦国在内任何一个战国不敢也不可能忽视的。难怪项燕在秦灭楚时说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是说明楚人的倔强和抗争意识很强,另外也是一种战略底气的自然抒发!毫无疑问,楚国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但是,楚国却很难称得上是超级强国。

楚国有过短暂的强盛时期,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超群,足以制霸中原!但时间拉长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则变得不那么耀眼了。更多时候是一种大而不强的尴尬存在。不然也不会被敌国轻易拿下首都。其实首都被敌国占领不是楚国的唯一一次。

春秋时期,楚昭王任上,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迁都于“鄀”;前279年,楚顷襄王任期,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再次迁都“陈郢”;楚考烈王时期,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前253年又迁都矩阳, 前241年,迁都寿春。合计一下,楚国曾经被攻破了两次国都,为了逃难先后迁都4,5次。国都为国之根本,世界上有迁都如此频仍的超级强国吗?

楚国大而不强是各国心底的猜测,但均不敢轻易招惹这个大块头。真正失掉遮羞布是因为一场战争——鄢郢之战,这是秦楚争锋的里程碑战役。是役秦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湖北宜城)、都城郢(湖北江陵),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至此,其他各国终于摸清了楚国的底牌,楚国再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利用楚王城池不修,采用掏心战术攻入楚国,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这场战争是白起的封神之战,秦兴楚衰自然有白起的重大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楚国自己身上。

准确说就是楚国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其一,楚国的改革不彻底!

楚国是一个上古遗风特别重的战国,其国内氏族力量非常强大,比其它诸侯国大得多。楚国兵力除了一部分掌控在君王手中,其他大部分都分散在氏族手上。楚王想要调动他们,就需要征求各个大氏族的意见,意见相左时往往会遭遇障碍。因此楚国虽大,却是一个松散的集合体,导致行政效率很低。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来到楚国得到楚悼王的赏识,决意在楚国实施一场深刻的改革。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废掉世袭制度,推行封建法治,整理财政和巩固国都。这样的改革,尤其是前两项无疑是动了氏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很大反对。这样的反对在楚悼王在世时还可以克服,但不幸的是,改革刚刚取得一定成效,楚悼王就逝世了。失去最大依靠的吴起,不仅改革事业法继续,而且自己还遭遇了惨死的命运。这不仅是吴起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自此楚国失去了角逐天下的底气。

其二,楚国缺乏明君和持久的治国方略!

楚国也有非常了不起的君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锐意进取的楚悼王。但是这样的明君比例还是太少。而且相较于秦国,楚国不仅明君少而且的没有持续的治国方略。同样是改革者遭遇横死,但秦国的国君是一代代把改革进行到底;楚国则不然,在挑战面前其君主往往选择了妥协退让,最后都变成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庸君昏君。

其三,楚国缺乏一个明确的文明中心!

一国之都必然是国家文明的中心,往往是国家最繁荣富庶也是权力最集中的地方。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变换国都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楚国先后有7个都城。楚国人爱迁都当然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搬家,也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但客观上造成了楚国没有形成一个长期连续的文明中心,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楚国的大而不强。

鄢郢之战是战国中后期秦楚国力演变的缩影。楚国之所以惨败,根子在于秦楚国力的差距。在冉冉升起的秦国面前,楚国很像是一个破旧的大屋,外强中干,白起不过是对着门踹了一脚,结果整个大厦都差点倒下了!

(欢迎关注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8
因为楚国经常性内乱,导致国家内部很混乱,楚国基本上是在吃老本,而秦国的实力强劲,所以楚国有再大的领土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2个回答  2020-09-28
因为楚国国君不行,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历代国君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不断壮大自己,楚国国君只想吃喝玩乐。
第3个回答  2020-09-28
秦国野心比较大,秦国特别重视军事力量,他们常年征战军事作战能力强,而且秦国还有特别多人才,他们个个文韬武略。而楚国军事相对薄弱,而且还求自保,自然要被灭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