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都有哪些民族?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也有种类繁多的民族分类。古人们通常将中原之地以外的民族称为戎狄蛮夷,到春秋战国时期后,随着百姓们的交往日益频繁,很多周边民族便与中原民族相融合,为之后的民族大一统奠定基础。由于当时的华夏民族位于中原地区,所以他们在称呼别的民族时便喜欢加以方位词修饰。

一、戎和狄

春秋时期,戎族之中包括北戎山戎和位于所占面积极大的西戎,西戎民族是戎中分布较广,人数较多的,西戎其中又有义渠、渠民、犬戎等。早在商周时候义渠民族的人便集中生活在今甘肃庆阳西南等地,当时的义渠民族所在之地又称为西戎之国。渠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大郡国,并且时常与秦、魏两国斗争抗衡,渠民族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参与中原夺霸之战,后由于势单力薄被秦国吞并,最终融入华夏民族中。犬戎族便是古书中最常见的猃狁一族,他们时常活跃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狄族最出名的民族便是林胡、长狄,林胡之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长狄族的人由于身高独占优势,因此被冠以长的名号。他们生活在山西平阳至山东边境一带,分布于齐鲁宋卫各诸侯国之间。

二、蛮和夷

蛮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居于楚国境内,被人们称为群蛮和百濮之族,随着社会的发展,蛮族逐渐融入楚国之中,蛮族之中的主要民族便是南蛮。南蛮之中又有杨越族、三苗族、氐羌族等等,南蛮之人大都生活在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现如今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都认为是南蛮族的后代。夷族之中根据所处方位不同又分为九夷,夷族之人大都生活在今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由于春秋时期有很多少数民族都生活在偏远地区,没有在史书上记载,因此现在也无从考证。即便民族数量数不胜数,但每个民族都是泱泱华夏之地所孕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5
春秋时期,三代以来的民族共同体概念逐渐得到发展,一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状态日益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出现了颇为严格的夷夏之别。《左传》定公十年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国语?吴语》说:昔楚灵王不君,……u诸夏而图中国。诸夏、诸华与四夷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在地域方面,诸夏居中国,四夷居四裔,大体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分。周初文献中已有中国之称。《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成王时青铜器《何尊》铭文有:其佘宅兹中或(国),自之V民。中国当指中原,泛指占代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三代时期,这里合摹⑸獭⒅苋个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活动区域。《史记?货殖列传》称: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都国诸侯所聚会。司马迁列举古代的情况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周代以前,诸夏活动的中心地区大致如此。夏族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族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及山东一带,周族的中心区域主要在今陕西、河南一带,均未超出文献所称中国之域,即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春秋时期的诸夏(诸华)民族共同体当主要指三代以来以夏、商、周三个民族共同体为主体的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诸多民族。中国之外,则是居于四裔的戎、夷、蛮、狄等族。故春秋时人讲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其次,诸夏在语言、习俗与生活等方面也与四夷有着严格的区别。《左传》襄公十四年记姜戎氏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正因为此,春秋时代诸夏各国之间,贯穿了诸夏与四夷内外有别的原则。齐桓公时,管仲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浚不可弃也。西周、春秋时的一些贵族由于与异族语言、风俗和生活的差异,产生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M隘民族观念,认为诸夏之祸主要在于蛮夷猾夏。
然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华、夷的区分并不绝对化,在南夷与北狄交,中国小绝若线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在频繁的迁徙及大规模的战争和长期的通婚、会盟、经商等活动中,互相进行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黄河流域一些民族共同体在各方面与诸夏的差异逐渐消失,逐渐融于以后形成的华夏族。
春秋时期的民族构成与分布
春秋时期的民族主要包括诸夏与四夷两大集团。诸华,或称诸夏各族,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带,春秋时期向南扩大至长江流域,向北扩大至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一民族集团在春秋时期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是以后形成的华夏民族的主体。春秋时代的四夷主要是文献中所称的戎、夷、蛮、狄等族,他们是春秋时期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许多主要民族的重要先民。
春秋时代的夷人主要分布于今山东半岛及淮水流域一带。经过夏、商、周特别是夏、商之际和商、周之际的民族迁徙、融合,许多东方的民族共同体已基本接受了诸夏文化,同诸夏各族融为一体。其他部分则南、北迁徙,同其他各族杂居相处。齐、鲁、郯、莒、杞等国均有不少夷人。春秋时期的夷人,据《左传》等文献记载主要有淮夷、介、莱、根牟和群舒。春秋时期一部分淮夷徙至淮河中上游,达于江淮之间。介和根牟分布在今山东琊、沂水等地,莱夷在今山东黄县等地,群舒主要散居在江淮流域。
春秋时代的戎人主要分布在西方。他们活动的足迹相当广泛,从陕西泾、渭、洛流域到河南西部广大伊、洛、颍、汝河谷均有戎人散居。顾栋高《春秋人事表》中把戎分成七个类别,或称七大部,事实上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从有关文献看西戎诸族主要有大戎、骊戎、允姓之戎、陆浑戎、杨拒、泉皋、伊雒之戎及茅戎。骊戎活动在渭南,犬戎活动在从陕西大荔到河南灵宝之间的广大地区。杨拒、泉皋与伊、雒诸戎杂居于伊水、雒水之间。允姓之戎最初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县)一带,后徙居晋南。陆浑之戎初亦在甘肃敦煌一带,后徙居今河南嵩县一带,又称九州戎、阴戎。茅戎又称蛮氏,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说盖西羌之人居中胝撸后来为晋、楚所灭。
春秋时期北方的主要民族为戎狄诸族,主要包括白狄、赤狄及北戎、山戎、无终诸戎等。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四裔表》说白狄其别有三,曰鲜虞、曰肥、曰鼓。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居于河西的白狄。赤狄之种主要有东山皋洛氏、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及其与河南交界一带,后来逐渐南下,与诸夏频频发生联系。
春秋时期南方主要民族为蛮荆诸族,还包括庸、夔、罗、濮、麋、巴等,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以南、湖北、湖南及四川等地。
第2个回答  2020-06-10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曾经出现过的民族有:林湖族,这个族群当时也叫做林人,然后位于当时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面。
第3个回答  2020-06-10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中原诸国属于中正统之外,其他地区的都属于少数民族,比如契丹,匈奴,胡人,西狄,东夷。
第4个回答  2020-06-10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流动性强,是一个民族流动、迁徙、融合的时期。中原地区的周边游许多民族,按东南西北方位划分,周边就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和东胡,这四个又包含了十几个民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