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中国说这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怎样的感情

在少年中国说这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青少年热切希望以及希望祖国富强的爱国情怀。

作者反复描述的“少年中国”则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同样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因此,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文往往以抒情之笔出政论之说。《少年中国说》通篇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看情感的奔流,纵横“诗”笔而成”文”。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

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少年中国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文中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作品简介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近一生坎坷波折,将民主进步之光带给民众,成为近代中国伟大启蒙者。梁启超面对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情势,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写下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蕴含诸多的先进思想,善于从教育运行规律着眼,进行教育立意的深化,尤其在当代对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0-11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9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后的附言中称自己从小热爱岳飞《满江红》词,“至今喜诵不衰”,并说从此要名自己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此文确实写得象《满江红》一样激情澎湃,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说老年则扼腕叹息,说少年则神采飞扬,说现实则痛心疾首,说希望则意气风发。文章爱憎分明,饱含爱国热情,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第4个回答  2021-10-17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后的附言中称自己从小热爱岳飞《满江红》词,“至今喜诵不衰”,并说从此要名自己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此文确实写得象《满江红》一样激情澎湃,具有一股阳刚之气,说老年则扼腕叹息,说少年则神采飞扬,说现实则痛心疾首,说希望则意气风发。文章爱憎分明,饱含爱国热情,绝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