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山族

问题如下:
1.该民族的历史与分布
2.该民族的衣食住行
3.该民族最突出的民俗习惯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杰出人物

阿碌(?—1874),台湾南部琅峤牡丹社高山族领袖。1874年抗击美、日军在琅峤登陆,阿碌父子与部众30余人壮烈牺牲。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署后,美国急于在中国大陆附近找到进一步侵略的据点,为此曾武装侵略台湾,但在台湾人民的抗击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制造借口入侵台湾,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世代居住的家乡也由此成为战场。1874年4月,日军侵入琅峤,焚毁村庄,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团结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后击毙和击伤五百余敌人,在石门要隘的战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三十余人壮烈牺牲,为抗击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阿碌父子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业绩和精神,始终为不为强暴的人民所铭记。

摩那?罗达奥(?—1930),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领袖,在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中,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湾“总督”就职,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五十年的残酷统治。摩那?罗达奥是高山族马汉博社的首领,同时也是雾社各部落中颇有威望与影响力的部落首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的血腥统治,使台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大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东方世界的雾社起义。起义持续了两个月,先后击毙、击伤日寇四千余人,日军先后出动飞机和使用毒气弹对起义军进行镇压,最后起义战士八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摩那?罗达奥父子也为抗击外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摩那?罗达奥父子率领的高山族人民起义得到了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赞扬。摩那?罗达奥父子的名字同雾社起义一道名垂青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1
一、高山族概述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