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免疫学的问题?哪位好心的高手帮帮忙。

论述:
1.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2.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3.在2型和3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发生过程中,其参与因素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4.请以结核杆菌感染为例,试述4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其他三型超敏反应有何不同?
5.可用那些方法定量检测血液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这题对我很重要,如果好,我会再加300分.
非常感谢木叶之音的回答,但2.3.5过于简单,我要的是论述,希望能补充一下,万分感谢。。。。。。。。。

目前发现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仅白细胞介素类物质就已超过20种,真正可供临床应用者并非很多,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1)干扰素:干扰素是1957年从病毒感染的细胞上清液中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因子,当时就已证明它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生物活性,干扰素也是第一个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的细胞因子。目前多用于肿瘤、病毒感染及免疫调节的治疗。其副作用主要为发热及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停用后可恢复。但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诱导体内产生抗干扰素抗体,使治疗效果减弱。

(2)集落刺激因子:在进行造血细胞的体外研究中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可刺激不同的造血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这些因子被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其作用对象,进一步命名分为粒细胞-CSF,巨噬细胞-CSF,粒细胞和巨噬细胞-CSF及多集落刺激因子,后证明所谓多集落刺激因子就是白细胞介素3。不同的CSF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起促进增殖分化作用是血细胞繁盛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当然,刺激红细胞增殖的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干细胞因子,刺激胚胎肝细胞的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刺激血小板的血小板生成素等,也可包括在集落刺激因子范畴。有关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目前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报道最多,常用于各种原因的血细胞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等。促红细胞生成素由于其可增加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增加体力,已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剂,在体育竞赛中使用,因此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监测已成为反兴奋剂的新课题。

(3)白细胞介素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的原义是指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1979年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白细胞介素的命名方法及标准,此后,每年都发现新的白介素,至2000年,已经正式命名的白介素为21种。研究表明,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例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就是由各个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而联系的,对细胞因子网络的研究不但会丰富免疫治疗手段,也会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免疫系统复杂而精确的调节机制。

白介素的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白介素2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并参与多种免疫过程的因子。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是白介素2的产生细胞,又是白介素2 作用的靶细胞,因此呈现正反馈现象,即少量的白介素2可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也是细胞因子的自分泌现象。自从美国学者Rosenberg发现白介素2诱导的淋巴细胞具有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LAK)以来,白介素2的应用就更加广泛,尤其对于肿瘤和病毒感染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白介素2的体内半衰期极短,有研究认为其体内半衰期仅为20分钟,因此,目前应用多主张大剂量连续输注,增加了费用并导致使用的不便。而且大剂量使用白介素2还有诸如发热,水肿,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其他白介素的使用则远不如白介素2广泛,临床报道的仅有白介素3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白细胞介素5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白细胞介素12用于纠正艾滋病后者的TH1细胞进行性减少,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可诱导B细胞发生免疫球蛋白重链的类别而分泌Ig,因此抑制这两种因子的活性可预防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抑制白介素6活性,可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银屑病等。

(4)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可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根据其结构和来源又可分为两类,即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β,后者即旧称淋巴毒素,临床用于肿瘤治疗者为前者。最近还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一些新成员,但尚未见到临床应用的报道。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又称恶病质素,大剂量应用于人体后面积引起恶病质状态,表现为进行性削瘦、脂肪重新分布等。

(5)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一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能吸引免疫细胞到免疫应答局部,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病理反应,他们多为小于100个氨基酸的小分子多肽,根据结构可主要分为4个趋化因子亚家族:CXC、CCC、C、CX3C亚家族,其中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任一氨基酸。CXC家族成员多数基因定位于第4对染色体,包括白细胞介素8、IP-10(IFN inducible protein-10)等,CC家族成员多数基因定位于第17对染色体,包括MIP-1α,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MCP-1(macrophage chemotactic protein)、RANTE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8
1.细胞因子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以干扰素、各种集落刺激因子最为常用。部分细胞因子已获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有的细胞因子已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或正在申请获准准投放市场。
临床应用如:a感染性疾病,给细菌性脓毒血症患者注射重组IL-1受体拮抗剂或有中和活性的TNF-α单克隆抗体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干扰素用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肝炎、角膜炎和感染性生殖器疣的治疗。IFN-γ对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感染也有疗效。IL-5可被用于寄生虫感染;IL-12可被用于纠正艾滋病(AIDS)病人Th1细胞的进行性减少。b.肿瘤 组合细胞因子(IL-1、IL-2、IFN)加抗CD3 mAb诱导的杀伤细胞可杀死肿瘤细胞,并且效果强于激活的杀伤细胞。将IL-2和肿瘤疫苗一起使用能明显增强CTL/NK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功能。拮抗IL-2或IL-2受体的制剂也可用于T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IL-6是浆细胞瘤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c.血细胞减少症 可用GM-CSF、M-CSF和G-CSF治疗白细胞减少症,EPO治疗红细胞减少症,IL-11治疗血小板减少症。d.超敏反应 IL-4和IL-13可诱导B细胞发生免疫球蛋白重链的类别转换而分泌IgE。抑制IL-4和IL-13可能预防、治疗I型超敏反应。e.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IL-10可能治疗由Th1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和IL-2或IL-2受体的制剂可能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抗TNF的中和抗体可以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损伤。
细胞因子的研究有非常好的前景。
2. 商品化的细胞因子 IFN-α2a、INF-α2b、IFNαn3、IFN-γ1b、α-EPO、G-CSF、GM-CSF、
IL-1α、IL-1β、IL-2、PEG-IL-2、IL-3、IL-4、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PDGF等,其机制都与其功能相关联。这在你需要具体研究某个因子的时候再详细了解。
3. 相同点:抗体与补体参与
不同点: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与抗原结合后,在补体、Mφ、NK参 与下,引起细胞的溶解破坏。
Ⅲ型超敏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沉积于局部, 通过补体、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4.Ⅳ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一种类型,与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种类型的超敏反应不同。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释放结核菌素,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在感染部位毛细静脉、静脉周围,随继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迅速消退。约12小时,感染部位小静脉周围代之以T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各约占50%)。这些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细胞器生物合成增加,血浆大分子外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进入周围组织中后变成纤维蛋白。由于感染部位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纤维蛋白原从血管进入周围组织中后变成纤维蛋白。感染部位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T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聚集而引起组织红肿和硬结。硬结为DTH反应的最主要特征,感染约18小时出现。24~48小时达高峰。
5.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补充 你就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论述吧,你应该是学生吧,非常聪明的人,给你这么多点拨,应该差不多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