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和中学教育学的提纲

1月8号考试,谢谢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 心理科学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使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三卷(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练习)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知道,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教育心理学的双重任务概括起来就是: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
新课改下老师应该有的心理素质
一、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知道思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机构。)
二、 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饯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 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 具有符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 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就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创造阶段;独特风格阶段)。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记忆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分类记忆的种类有: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能容保持的时间长短来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也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声记忆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明显站优势;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为体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思维品质的矛盾性,(1)、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人的情感尽管两极性明显但还是1、情感逐渐稳定;2、情感的为路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情感两极明显;情感不断深刻;情感逐渐稳定(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情感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性生理发育的提前(内因);性信息的广泛传播(外因,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原因);性教育的忽视;学生的个人原因。
性教育应该包括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这些教育应在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下进行。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期。
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喜欢模仿,善于模仿;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严格管理教育,是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启动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及教育
总体上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激性(反抗心理,有下列情况易出现反抗行为: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3、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的削弱。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它包括知、情、意三方面;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价值观: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放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的,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价值主题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创造力的构成:作为基础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表象为以下几种倾向:应付考试,片面追求伸雪率的培养目标;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法;“高分既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对智能影响较大的观点有思维理论、知识欲值理论及进化理论等。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所谓思维品质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品德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成分,道德意识使这二者加以沟通并得以实现。)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合理运用惩罚应该注意:少用、慎用惩罚;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惩罚要在适当的情景中进行;惩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滥施惩罚。

第六章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中学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其中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奥苏伯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景的陈旧动机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部动机作用为辅;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过程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正确运用竞赛、考试和评比;注意内外动机的补充,相辅相成;注意个别差异。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为迁移而教: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
中学生知识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期望,教师的评价,考试情景的知觉。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良好的班级体通常具有班风正、学风好、教风纯等特点。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
班级体的独特功能:筛选择优功能;整和功能;自我完善功能。
班级体的舆论是指在集体内占优势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通常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言行。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目的性原则(组织和知道编辑活动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寓教育于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作用,不能盲目地为搞活动而活动);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要针对班级里实际存在的问题;要针对社会上对学生有影响的现象开展班级活动;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内隐性和外显性;稳定性和易变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师生具有激励作用,其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认识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式;故事式;因利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
提问对象有四忌:偏爱、惩罚、讽刺、齐答。

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中学生社会化的最大课题就是要重组自我概念以适应其由一贯社会情景到另一个社会情景的转换,所有这些转换都被包含在社会化的进程中。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大众媒体;学校因素:价值观念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家庭因素。
偏离行为包括:一般性社会偏离;违章偏离行为;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成瘾,全称网络成瘾综合症,又称网瘾。
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悦纳自己,自尊自爱;情绪正常,乐于交往;奋发向上,自强自制;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学习压力,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即学习技能缺乏,指在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策略和技巧,也就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考试焦虑。人格交往方面。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学校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充任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正确归因,能半段情绪动因的异同;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人应该理智的面对一切:1、控制情绪;2、合理宣泄;3、转移;4、自慰。

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术界较为一直的看法是: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具有典型代表的首推《论语》和《学记》。
继《大教学论》之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推动着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以及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社会政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教育途径有着制约作用。)
教育与经济(社会经济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育方法、手段和形式有着制约作用。)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人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互补性、阶段性。
遗传素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部动力。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调空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
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念、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主素质奠定基础。

第五章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相应的各项规定。
壬演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第六章 中学教师和学生
中学教师界定为:履行中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中等教育中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中学生的概述: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属性;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
师生关系的本质: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属性。
师生关系的特点: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

第七章 中学课程(—)
课程作为文本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未实现教学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内容、活动、进程的总和,它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第八章 中学课程(二)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中学教学(一)
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的价值: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文化成果必须传递给新生一代才能得以继承发展创新);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教学能加快学生的认识,发展雪糁个的能力和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中学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适合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提出的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的依据: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实践依据。

第十章 中学教学(二)
教学设计的含义: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用系统方法对蚕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分析和整体规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和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中学教育设计的程序:目标分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十一章 中学教学(三)
教学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术包括:导入技术、语言技术、板书技术、演示技术、讲解技术、提问技术、强化技术、结束技术、教学组织技术、教态变化技术。(看懂每一种教学技术,知道其含义和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6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色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第二节 指定教育目的的几本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 课程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上)〖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下)〖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策略
  第九章 德育〖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 德育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获取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快速掌握 课程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估
  第三节 心理辅导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第十四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