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的意思

这个世界乃是宇宙中的某一点,为梵天所造,所以称之为【梵天界】
梵天界分为无色界和色界
无色界意即无形无神无物,是以前梵天的居所,现在是空荡荡的无生命空间
色界意即有形有物,居住着神族、魔族、天族、人族、兽族以及其他生命
梵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神、魔、人、兽和所有一切,但是他们(梵天是复数)的创造力量只局限于这个世界,因为他们只是这个世界的梵意识实体化出来的梵天。而这个世界以外的诸如诸星、太阳、月亮等是由更高一级的梵天或其他梵天所创造的,和他们无关。
梵天只会在最初和最末的时间出现,即:创造是梵,毁灭也是梵。

创造是梵,毁灭也是梵是什么意思?
。而这个世界以外的诸如诸星、太阳、月亮等是由更高一级的梵天或其他梵天所创造的,和他们无关。【梵天不止一个么?】

释义

梵”的原意是魔咒曼荼罗、祭祀仪式和唱诗僧侣,引申为自祭祀仪式所得的魔力;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为宇宙的精力,天地运行和人类生命,都有赖于梵。梵为本体的观念,则由《吠陀》中宇宙精神主宰“祈祷主”演变而来。

详细释义

1、〈形〉

(形声。从林,凡声。本义:梵梵:草木茂盛的样子)

同本义,梵,即芃之俗体。——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

2、〈动〉

诵经。如:梵响(梵声,念佛诵经之声);梵诵(佛教诵经);梵呗(梵音,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

3、〈名〉

诵经声。如:午梵隔云知有寺,夕阳归去不逢僧。——宋·王安石《游钟山四首》

相关词语 演梵、梵宇、梵馆、梵氏、清梵、梵香、梵宫、梵客、梵室、梵塔。

扩展资料

梵的相关词语例句

1、梵语    

造句:在梵语传奇普曜经中,叙述了释迦牟尼佛曾被要求给从零到‘1’后面跟有四百二十一个‘0’这最大数字之间所有的数字起名。

解释:一般指公元前四世纪印度的书面语。已消亡。但婆罗门教徒仍用来作为宗教语言。

2、梵文    

造句:季羡林一生共出版了11本学术著作,发表200多篇论文,作品涉及10多个学术领域,其中包括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和梵文等。

解释:(1)指梵文字母,即古印度文字。(2)指梵语,古印度语的一种。这种语言保存有大量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等文献。

3、梵呗圆音

【拼音】:fàn bài yuán yīn

【解释】:梵:清净,常用来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呗:佛教中的赞歌。诵佛教经典,唱佛教赞歌,讲解佛教教义之音。表示举行法会。

4、 梵册贝叶

【拼音】: fàn cè bèi yè

【解释】: 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

【出处】: 清·龚自珍《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最早的梵,指的是梵天大神,是独一无二,从一切混沌中自己产生、自己生长的,而后创造了宇宙万物。中国南方的盘古神话其实就是来源与于此,与之相接近的还有希腊的古神话的创世内容(宙斯的祖父辈的事)、两河流域以及其影响下产生的犹太教基督教创世神话,可以说世界上主要的神话体系都是类似的内容。这个梵天,逐渐由模糊的形象变成实体的、神性的形象,甚至将其附载各种人格特征。他在人间的生活结束后即转至天界继续控制世间一切。
后期的梵,又将人格化、神性化的神,提炼成“我”的概念,就是特指意识的根本、基本,由此意识的力量创造和改变一切。也就是世界的本源其实是“意识心”,由“梵”的体现和“梵”的精神力,共同创造了宇宙万物,也就是将“梵”的神,提高到一切意识本原的地位,神性反而成为理性的一种表达和补充。所谓“梵我一如”,就是指作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亲自证入梵我一如便是解脱。
创造与毁灭于一身,正说明“梵”的神人特性与神秘本质的合一,一切是最初,一切是最终,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直线型与螺旋的圆相结合,这里体现了很多复杂的哲学思想,几句话说不清。
梵的复数形式,在宗教意义中表明它的无限性和纯粹性,这是文字意义上的表述,在对待“梵”的实体时是不能说单数也不能说复数,因为梵即是无限,是起点原点。这一点可以参考对基督教中上帝概念的理解。

“梵”的概念主要是婆罗们教和印度教内容,在吠陀经典中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说明,具体的我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大概,这里可能不是很清晰,如有错误请原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3
大乘百福相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文殊师利。假使四天下一切众生。皆悉成就魔王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小千世界主 初禅 梵王 福德之量。

文殊师利。假使小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初禅梵王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中千世界主 二禅 梵王 福德之量。

文殊师利。假使中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二禅梵王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三千大千世界主 第四禅 梵王 摩醯首罗福德之量。

文殊师利。摩醯首罗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有大威神。非少善根而得成就。何以故?

如劫烧已将更成立於第四禅降澍大雨经五十劫。其水积满三千大千。上至梵世。一一雨滴。摩醯首罗悉能知之。

文殊师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成就摩醯首罗所有福德。如是积数满百千倍。成一独出辟支福德之量。

文殊师利。且置如是三千世界。假使十方诸佛国土一切众生。皆悉成就辟支所有福德。如是积数乃至无量无边亿百千倍。成一最后身菩萨福德之量。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文殊师利。如是转轮圣王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百倍。成一忉利天王帝释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忉利天王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百倍。成一欲界 最第六天 教受护持魔王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第六自在天魔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满百千倍。成一 慈心照察 小千世界 初禅梵王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慈心照察小千世界初禅梵王及彼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百千倍。成一中千世界 二禅梵王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中千世界二禅梵王。及彼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百千倍。成一大千世界 慈心照察 第四禅内摩醯首罗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是大千主摩醯首罗。非少善根之所成就。何以故。摩醯首罗。有大智慧大威神故。如器世间灾火焚已。将更成立。于第四禅天降大雨。经五中劫不断不绝。其水遍彼大千界。上至梵世无缺无减如是雨渧彼大千主摩醯首罗悉能得知。

文殊师利。如是摩醯首罗所有福聚。如是福聚名为梵福。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
沙门基撰

经。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赞曰。此色界天。梵云索诃 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初禅大小 等于 欲界 一四天下。
一千初禅 始等 二禅。二禅为火灾顶。
一千二禅 始等 三禅。三禅为水灾顶。
一千三禅 始等 四禅。四禅为风灾顶。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禅主。

梵摩 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得。亦云梵洁也。今唯言梵 但略云尔。

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尖顶故。
光明者,二禅主
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表三禅主也。

LZ应该懂了吧,说了那么多...最大的梵天王就是偶的ID名!哈哈~~
第3个回答  2009-11-13
梵,即芃之俗体。――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
梵语Brahmā音译词“梵摩”、“婆罗贺摩”、“梵览摩”之省,意为“清净”、“寂静”
净修梵行。――《妙法莲花经》
又如:梵心(清净之心);梵志(以清静为志);梵门(清净的法门);梵事(清净的佛事)
佛经原用梵文写成,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皆称梵
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常冠以梵字,以示与中华有别
第4个回答  2009-11-12
你要知道

梵 是来自印度的词
跟你说的魔神无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