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爆竹始于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爆竹的起源可追溯至我国先秦时期,最初被称为“爆祭”,是古人通过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仪式。《周礼·春官》中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为“爆祭”,“爆”即烧,但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种用火方式在先秦时期非常流行,《诗经·小雅》中的《瓠叶》诗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到了唐宋时代,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爆竹的进步。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使用“药线”引燃。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富贵贱均要放爆竹。
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
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磨野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现代乡村仍能看到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爆竹也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从除夕至立春,爆竹声声,不绝于耳。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条称,“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一爇连百余不绝”,就是将单一爆竹编连接在一起,这种放法,时人俗称为“编炮”,与现代燃放方式已无区别。因炸时如舞长鞭般响震,又被叫做“鞭炮”。
宋代使用火药的爆竹,一般用纸裹成的纸筒和麻茎装火药。这种爆竹危险性降低,燃放较为安全,又叫“纸炮”,是孩子们过年时最喜欢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铚《杂纂续》中“小儿放纸炮”一语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并诞生了一条歇后语:“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在发明鞭炮的同时,宋代还出现了烟花(烟火)。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