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50到修改病句,要附答案,不要跟网上重复

我还没有钱,请帮帮我!!!就没有悬赏了,对不起

刚给学生做的,发给你。

病句类型及修改专题 07.上
一. 搭配不当
类 型 例 句 病因分析及修改
主谓搭配不当 他的眼睛投向人流中. “眼睛”不能与“投”搭配.改“眼睛”为
动宾搭配不当 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竞赛高潮.“开展”不能与“高潮”搭配.改“高潮”为
主 宾 搭配 不 当 同学们争取成为本班先进班集体. 语序混乱造成主宾搭配不当.把“本班”提到“成为”前.
修饰语与中心语 搭 配 不 当 那五只马全分给孙老头. “五只”不能修饰“马”,改
“只”为
二. 成分残缺
类 型 例 句 病因分析及修改
主语残缺 看了电视剧<围城>,使我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 滥用“使”隐没了主语,应去掉“使”.
谓语残缺 我们在路上,忽然有一个人跑来. 缺乏谓语中心语,主宾联结不上.在“忽然”后加“发现”.
宾语残缺 青年应挑起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定语复杂而漏失了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的重担”.
缺少必要的修饰语 行动显示了一种英雄气概. 主语中心语“行动”前缺少必要的定语,使语意不明.可加上某一人的名字作定语.
三. 语序不当
类 型 例 句 病因分析及修改
先 后 顺序 不 当 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一会儿游过去了。 动作先后顺序混乱,将“ ”与“ ”互换位置。
定 语 语序 不 当 解放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 ”与“ ”错位。应将“ ”提到“ ”之前。
多项定语 语序不当 几个学校的老师在讨论教学工作。 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应把“ ”移到“ ”之前。
多项状语 语序不当 全体老师要把工作重点都放在教学上。 “ ”位置不当。应提到“ ”之前。
定状错位 我们应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 “充分”本应修饰“ ”,错放在定语位置上。将“充分”移到“ ”前。
四.用词不当
类 型 例 句 病因分析及修改
不明词义 小红是学习艰苦认真的典范。 “艰苦”是“艰难困苦只意”,不合句意。应改为“ ”。
不明词性 他很智慧。 “智慧”是名词,误用为形容词。改“智慧”为“ ”。
轻重不当 李明没有完成作业,受到老师的批判。 “批判”语意过重,应改为“ ”
感 情 色 彩 不 当 战士们个个英勇顽固,毫不动摇。 “顽固”是贬义词,这里应用褒义词“ ”
语 体 色彩 不 当 春天万紫千红,百花争妍,景色很好看。 “好看”是口语,根据语境应用书面语“ ”
数 词 使用 不 当 武重去年生产总值突破二千五百万元,今年增加四千万元,近翻了一番。 据文意,“四千万”是包括基数在内的增加数,不是净增数,应改“ ”为“ ”。
指代不明 小李和小王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他”不知指小王还是小李,应改为人的姓名。
错用介词 对于考风不正之事,学校正在采取有效措施。 有关涉的事,不用“对于”,应该为“ ”
关联词使用 不 当 既然来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 “既然”与“但是”不能搭配使用,该“既然”为“ ”
多 重 否定 滥 用否 定 词 会上没有一个人不说他不对,所以同意他的意见。 连用三个否定词,把意义说反了,应去掉一个“不”字。
五.成分多余,不合逻辑
类 型 例 句 病因分析及修改
成分多余 定 语多 余 张大爷的头上头发全白了。 “头发”语意已明,定语“ ”多余,应删去。
状 语多 余 作业全部都这样、做完了。 “ ”“ ”同是表整个范围,只取其中一个。
不合逻辑 前 后矛 盾 这时,教室里没人,只有班长坐着读书。 “没人”与“ ”相矛盾,应去掉“ ”。
种 属相 杂 学校门口有一个专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 “汽水”是“饮料”的一个属类,不能并列,应去掉“ ”。
六.练习:在原句上修改下列病句。
1、 我们要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2、 他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天安门。
3、 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专门生活在海里的吃肉动物。
4、 西湖的春天真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5、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而且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6、 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两车相撞的事故中,使20人丧生。
7、 家乡的春天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8、 大家上冰上课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9、 收割机只有用在大片土地上才能发扬它的效力。
10、 为了写好这篇通讯,我们调查了张彬的事迹。
11、 在老师傅的帮助下,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技术上的弱点。
12、 尽管学习怎样紧张,他也天天写日记。
13、 这本书虽然大致翻了一遍,也要花费很多时间。
14、 由教师指导阅读,是为了做到逐步独立阅读。
15、 一天一夜没停的大雨又下起来了。
16、 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运输工作中的缺点。
17、 水灾后,农具厂、贮木场、综合厂、托儿所都很快恢复了生产。
18、 对于初学语法的同学,当然会感到进度快些。
19、过了一会儿,汽车忽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1
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3、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

4、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6、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7、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的精神”)

(4)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堆砌
例: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3)可有可无
例: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2630627.html

第2个回答  2009-12-02
回答 共 3 条
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3、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

4、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5、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6、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7、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的精神”)

(4)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堆砌
例: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3)可有可无
例: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
第3个回答  2009-12-02
你让我们做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