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六十年的科技成就!!急呀...

快点!!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题:“国运昌则科技兴,科技兴则国力强”——四院士纵论新中国成立60年重大工程科技成就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载人航天……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相继建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而工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1日举行的“中国工程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上,部分亲历这些重大工程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情讲述起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伟大成就,无不感慨万千。

青藏铁路:我国铁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几代铁路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持。”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院士说。

路网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列车运行速度显著提高、高速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孙永福一一细数着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但最让他骄傲的还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建设了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工程凝聚着几代铁路人的心血。”孙永福说,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包括创新了成套冻土工程技术、高原卫生保障技术、高原环境保护技术、高原铁路运营装备技术等。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全线设备、人员和管理经受住了高原季节变化的考验。”孙永福欣慰地说:“前两天我又去看了看,现在运输状况还是非常正常的。”

载人航天: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航天科技是国际上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之一。“50多年来我国独立自主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

“我国航天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目前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王永志介绍说,我国航天科技已经形成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试验各种导弹、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试验基地,还建立了由国内外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中继卫星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系统。

“我们目前在载人航天技术、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测控等技术领域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的研制及其应用、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王永志说,“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培育了一支素质好、基础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并形成了可以代代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三峡工程:中国水利建设的骄傲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陆佑楣院士,对三峡工程有着特殊的感情。

陆佑楣曾参与了三峡建设中总体布局、交通运输、导流围堰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他认为,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防洪减灾工程,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程,是长江重要的航运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环境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用工程措施来改变自然状态,让它更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是中国工程科技的胜利。”陆佑楣说。

大庆油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石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60年来,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利用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翟光明院士说。

翟光明曾经参加了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我国多个大型油田的勘探工作。他说,大庆油田从1959年发现、发展至今整整50年,依靠科技进步和各项技术的发展曾经连续27年稳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已经累计生产原油23亿吨,“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大庆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树立了榜样,引领和推动着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使中国石油工业从东部到西部,从陆地到海域,从国内走向国际,已经建成大庆、胜利等24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已建成年产原油超过2亿吨和年产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翟光明说。

他说,展望未来,中国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共存。“我相信依靠科技和理论的创新,转变思路,积极面对,科学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伟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其设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经过几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实质性大规模的勘探、设计、规划、调查、论证工作都始于新中国。”陆佑楣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国完成了三峡工程项目的论证决策,并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凝聚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28
2008年9月27日,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中国人的太空行走第一步。您现在听到的,就是他在太空向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的声音。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意味着,翟志刚成为第一名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集大成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它涉及到火箭、飞船、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也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先生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空间出舱活动的。

“我们飞船的气闸舱要突破泄、复压技术;研制我们国家自己的舱外航天服,(此外还)包括微机电技术、一些新的材料技术(等),都要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动用了10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涉及上百个科技机构和企业。中国现在科技人员有3500万,每年用于全社会研究开发的支出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而在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专门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人员还不到500人。那时,走向太空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将发展科技事业摆到重要位置,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4年,一朵从中国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成功送入太空。“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进一步的太空探索准备了技术、人才等条件。中国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梅永红先生分析说:

“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的积累,我们有世界上不多的完备的学科体系。另外,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这都是居于世界前列的。”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始积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工程。现在,中国迎来了科技成果的高产期,每年涌现的科技成果约有两万项,涉及基础研究、能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先生说:

“我国的科技实力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科学技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人在充分享受科技成果给生活带来巨变的同时,也体会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自豪感。这种自豪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达到极致。

王女士:“特别自豪,我觉得象征着我们国家科技的飞跃,我们国力的增强,我觉得意义特别深远。(对航天员)我最想说,你是民族英雄!”

刘先生:“神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进步。(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们非常骄傲也非常自豪。”

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初正式启动,这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经过多年的积累,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雄厚技术储备。在开展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之前,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外,中国还自主研制了十多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因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着:2003年10月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中遨游了21个多小时。2005年,中国再次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经历5天飞行后凯旋。2008年9月,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近3天。飞行期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目光还投向了离地球更远的月球。2007年10月,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在之后的一年中,嫦娥一号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探测任务。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先生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

“此前,我们(国家)所有的空间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近地空间(展开的),也就是说,离地球从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到几万公里这个高度。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航天技术之后,必然要向深空发展,第一步到月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即,人们回首过往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不免欣喜。但正如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周建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科技事业也才开始腾飞。

“探索宇宙、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是人类长期的愿望。我们会保持和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适度的发展步伐,推动载人航天活动的持续发展,使人类在宇宙中走得更远,有更多发现。”
第2个回答  2009-11-29
2008年9月27日,在距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中国人的太空行走第一步。您现在听到的,就是他在太空向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的声音。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意味着,翟志刚成为第一名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集大成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它涉及到火箭、飞船、测控通信等七大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也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先生说,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空间出舱活动的。
“我们飞船的气闸舱要突破泄、复压技术;研制我们国家自己的舱外航天服,(此外还)包括微机电技术、一些新的材料技术(等),都要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动用了10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涉及上百个科技机构和企业。中国现在科技人员有3500万,每年用于全社会研究开发的支出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而在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专门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人员还不到500人。那时,走向太空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将发展科技事业摆到重要位置,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4年,一朵从中国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成功送入太空。“两弹一星”,不仅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中国进一步的太空探索准备了技术、人才等条件。中国科学技术部有关负责人梅永红先生分析说:
“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厚的积累,我们有世界上不多的完备的学科体系。另外,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这都是居于世界前列的。”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始积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工程。现在,中国迎来了科技成果的高产期,每年涌现的科技成果约有两万项,涉及基础研究、能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先生说:
“我国的科技实力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迅速提高。科学技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人在充分享受科技成果给生活带来巨变的同时,也体会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自豪感。这种自豪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达到极致。
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初正式启动,这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经过多年的积累,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雄厚技术储备。在开展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之前,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外,中国还自主研制了十多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因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着:2003年10月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中遨游了21个多小时。2005年,中国再次实施载人航天飞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经历5天飞行后凯旋。2008年9月,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近3天。飞行期间,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目光还投向了离地球更远的月球。2007年10月,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在之后的一年中,嫦娥一号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探测任务。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先生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
“此前,我们(国家)所有的空间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近地空间(展开的),也就是说,离地球从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到几万公里这个高度。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航天技术之后,必然要向深空发展,第一步到月球。”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即,人们回首过往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不免欣喜。但正如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周建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科技事业也才开始腾飞。
“探索宇宙、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是人类长期的愿望。我们会保持和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适度的发展步伐,推动载人航天活动的持续发展,使人类在宇宙中走得更远,有更多发现。”
第3个回答  2009-11-29
不知,你市巴蜀小学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