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变化的访谈录

可以从衣.食.住.行来写

  《孝感60年巨变》住房变化记录时代脚印
  从潮湿低矮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小高层;从简陋拥挤的筒子楼,到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 60年来,老百姓在一次次搬家中,感受到房子变大了、变亮了、变得更加舒适了。
  72岁的退休教师叶继宗,在孝感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亲身经历了住房条件翻天覆地的变迁。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78年,家里有5口人,两口子加上两个小孩,岳母跟我们一块,那时住筒子楼,8平方米,什么都没有,就在走廊做饭。”
  到了82年,叶老师第一次搬进比较正规的宿舍。尽管条件简陋,但一家五口终于有了单独的房子。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有40平方米,那个房子里有个厨房,没有卫生间,但我很满意。”
  1985年,单位依据工龄打分进行福利分房,叶老师第二次喜迁新居。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三室一厅,有卫生间,有厨房,这很方便。我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小孩和岳母有房间,而且我还有一个书房。”
  9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实行住房货币化改革。在学院评上正教授的叶老,第三次搬家。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这个房子就很大了,房子有170个平方,是个复式楼,上下的,里面有3个厅。”
  叶老经常感慨,自己年青的时候,只要有一套房子一家子能住得下,可以遮风挡雨、安身立命就很满足了。如今时代变了,条件好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现在不仅是我有房子,我的子女都有100多平米的房子。他们要求的房子不仅是住得下,还要宽敞,要更加美观、舒适。”
  从8平米的“鸽子笼”,到40平米的小户型,再到“三居室”,最后到复式楼;从老少几辈挤在一个屋子里,到“住得下,分得开”,再到如今孩子个个有家,人人住得宽敞舒适…… 这些变化让叶老感触颇深。
  孝感学院退休教师叶继宗:“小小房子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成为时代变化的缩影,在这方面,感受很深刻。想要说的话,要感谢党,感谢时代,更感谢祖国的发展,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全国人民都要住一个更好的房子。”
  象叶老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梦想。
  【字幕】房产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商品房投资从1995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7.8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从1995年的21.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75.2万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28.88平方米,比1985年5.58平方米增加23.3平方米,增长4.18倍。
  进入新世纪我市还加速建设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构成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帮助低收入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
  截止2008年底,我市已累计投入2.1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 “十一五”期间,孝感城区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2万平方米,解决5600个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006年以来,我市还在农村大力实施“消危工程”,帮助农村特困无房户、危房户改造住房和灾区倒房户恢复重建住房。三年来,全市共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0652户。
  “居者有其屋”的安居梦想正在我市逐步实现。

参考资料:http://www.xgcatv.com/viewthread.php?tid=531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