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拜时为什么要磕三个头

如题所述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
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下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2
光听闻佛法是无法开悟的,觉悟的途径唯有实修,磕头是实修路上的一环。

无论贫贱富贵或男女老少,每一个众生都具备着觉悟自心本性的潜能、佛性,佛性是指蕴藏在每个众生内的觉悟本性,此觉悟本性是原始本然的,是无染无瑕、本始清净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众生是十分无明的。无明所指的是精神上的迷惑,一切有情众生虽然都具有觉悟的本质,但都仍未被开发出来,甚至连如何开悟的方法都一无所知,这就是众生无明的一面,所有的众生都确实具备着觉悟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被无明蒙蔽了,因此造成轮回;虽然众生都具有佛性,但因为没有将这觉悟的本质发掘出来,所以众生迷惑愚痴,受尽轮回之苦。现在所需要做的便就是去开发这种特质,然后成就。因此,实际修行是绝对必要的,这就是“道”。 “道”的程序是按步就班的,一切都必须一步一步地来做,从基础开始逐渐向上。必须修习四不共加行,首先,你必须要认清这世间是充满痛苦的,如生老病死的苦、无常的苦、以及因缘条件聚散所产生的苦等等,数也数不清,因此你发出出离心,愿从这充满着痛苦的轮回俗世中脱离出来,这便是基本的小乘之发心,有了这种希望离苦得乐的出离心之后,进一步你不应只顾自己的解脱,而应该救度一切众生,因为不只是你在受轮回之苦而已,所有的众生都正同样地受着无量无边的苦难,由此而发心要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行,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有了出离心,亦发出了菩提心之后,就是修持佛法的时候了。接下来要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是修持佛法重要的一环,修行人能藉此积聚修持佛法所需要的功德和智慧。四不共加行的第一加行就是磕头。

先观想自己和所有众生一起,虔诚地皈依佛、法、僧三宝,由此便能受到上师和三宝的无上加持,而远离任何阻碍开悟的侵扰或障碍。磕头的修持有三个重点:在身方面,我们以磕头表现其诚敬,在语方面,口诵祈祷文,愿一切众生皆能永远离苦得乐,在意方面,诚心忆念诸成就者的殊胜,并对此发出一种赞欢、珍视的心情,故皈依磕头是以身、语、意的完全专一作为修持的重点。

修磕头时,首先磕第一个头,双手合掌接触前额,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身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身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因此而将了悟法性之身;接着磕第二个头,双手接触喉部,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语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语方面的恶业,行者并将因此而获得诸成就者六十种语方面的特质,能无碍地弘扬佛法给一切众生,使正法昌盛;最后磕第三个头,双手接触心处,代表对诸成就者之意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意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将因此生出两种智慧,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修磕头虽然很辛苦,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主旨,更有净除业障的效果,明了了修磕头的主旨和道理,就不应畏惧辛劳,在修行中付出愈多心力,才愈能在觉悟上有所收获,如果只有一点点的心力的话,那觉悟也会只有一点点,而如果都不为修行作任何心力付出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觉悟了。做完磕头之后,行者观想所有传承上师和三宝皆以一种无实体的形式,化光溶入自身,然后安住禅定之中,先前的磕头能累积功德,而现在上师三宝化光溶入自身,并安住于禅定之中,则能产生智慧,磕头事实上是四不共加行的重心,因为一切皆以此为起始。
第2个回答  2021-01-07

许多朋友不管信不信佛教,来到寺庙都喜欢对佛祖上香拜一拜,就算并不信教呢,也以此来表示尊重,那既然来都来了,不如听我说一说这上三炷香,与三叩首的讲究吧。佛教 佛祖 习俗 历史 讲究

第3个回答  2006-09-02
礼敬佛法僧
归依佛法僧
向佛法僧忏悔.

可能是这样吧.
第4个回答  2006-09-02
实际上应该是三叩九拜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