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精神"具体是指什么?

如题所述

怂恿残酷无情 “武士道”是战争之道

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11世纪末,日本封建领主源义家担任陆奥守时,曾平定当地一次内乱。源义向朝廷请功,遭到拒绝。源义家便自行对家臣论功行赏。这个举动赢得了人心,关东(今东京一带)武士纷纷投靠他,与其结成主从关系。从此,武士阶层的基础在日本正式形成。久而久之,这种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疯狂崇尚切腹

“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年。但是,早在始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就已出现“武士之道”、“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称谓,即武士道的雏形。它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地,是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

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后,设立御家人制度,进一步以仪式和法律形式确立主从关系,武士的政治地位开始上升,武家政治制度也随之强化,儒学、禅宗佛教和神道教等思想开始成为铭刻在武士心灵深处的法典。此时的武士道同样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但是,它更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最典型的是,死的倾向被美化,切腹自杀成为“光荣的解脱法”。当时对切腹的崇尚已到了疯狂的境地,以至于在切腹的体位和方法上还有多种区别。另外,还有更残忍的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当代电影导演小林正树就曾拍过《切腹》一片,真实刻画了那残忍的一幕幕。其实,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切腹动机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名誉,换取子孙后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

江户时代前,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实质性的战斗已经消失,武士作为战斗者的角色形式化,主要公务转化为行政事务。武士道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当然,这些无一不是旨在强化武家政治和主从关系,无一不是武士经济生活与职责义务的需要,无一不是在培养为主君建功立业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忠诚”是核心和灵魂,起统帅作用。

本质是残酷无情

这种“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道中的这种“忠诚”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共11卷1200多节。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一一斩首。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搞的“百人斩”正是这种残忍的典型。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再比如,依父亲的指示,山本吉左卫门为养成杀人不在乎的品性,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刑犯。因此,武士道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道中推陈出新。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道。这样,武士道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道”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道”,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道》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道》,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道》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05年,因为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1920年起,新渡户担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长达7年,负责日本在国际上的宣传工作,积极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呐喊助威。回国后,新渡户又担任贵族院的议员,为“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强加辩解,竟胡说“满洲国”是“民族自决”,并一直强调日军侵华战争的正当性。1938年,《武士道》一书的日文版由矢内原忠雄翻译在岩波书店出版,成为日本的“铁定版”,其书的第16章中《武士道仍然存在?》中断定“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书中认为,通过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人,日本的“王政复古”维新事业得以推动,日本成为“上下一体的皇国”。但是,他否认日本的“内政”成就是建立在“外征”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道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道的推崇。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这足可见武士道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剖腹时不能闭眼:日本切腹文化揭秘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剖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需要掌握。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好啦,来人,把楠木先生抬出去。

当然啦,使用何种工具和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肮脏生锈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万字(注意,是繁体万字)形狂拉肚子,然后找个三百刀也砍不断您脖子的超级无能介错,尝试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快感……切腹,分为被动和自动两种。凡触犯政府当局被处分的,即属被动。这种处分也仅限于士族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赐予切腹,普通人还轮不到这样的死法。据说,执刑时仪式异常隆重,切腹者照例独处密室,不必在广场上示众,算是保持了武士的尊严。在密室地上先铺好席子和厚棉被,上面再撒满细砂,用以吸收血秽。密室的三面围上布幕,四角点上白灯笼,及许多白蜡烛。切腹者事先梳沐浴,吃过丰盛的晚?,换上浅黄色的礼服,踏上铺有细砂的被褥上,先向留守官鞠躬致谢,等饮完一杯盐水,就从容不迫,拿起切腹刀自己动手切腹了。这样被动的切腹,多数身旁有"介错人"在。这"介错人"手执大刀,等切腹者在肚子上横切一刀后,立刻手起刀落,将切腹者的头部砍下,这样可以减少切腹者不少的痛苦。而切腹者对于自己的刀法亦得讲究,深入有一定的分寸,绝对不容许五肠流出腹外,如果做不到,就被称为"遗憾腹",有失武士的风度了。

自动切腹的动机较复杂,除了为主报仇,切腹而死外,有引咎切腹的;有尸谏切腹的;有战败不屈切腹的,有有志不遂、生不如死而切腹的等等。凡自动切腹的,就没有"介错人"在旁帮忙了。切腹者多数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其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横切一刀;再从下至上,直切一刀,成为十字形,达到心脏为度。其二,腹部横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断自己的咽喉。其三,腹部横切一刀后,立即用刀向心窝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切腹者明知这样死法肉体上很痛苦,但必须始终忍住痛苦不出一声,积极达到目的。

临死时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仪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尸体不倾斜,只许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仪。第二,腹上刀痕不许皱折。第三,双膝须合拢,如松开了,就表示不够修养。最后对于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看来切腹者不但死志坚强,固执礼仪,并能超脱生死的观念,实在当得起"硬汉"的称呼。"

嗯,上述最后一个要求"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这个似乎有很高难度哟。

另外,据知:江户时代高级武士被赐切腹的,一般不一定要真的开膛,往往切腹人手刚刚拿起胁差,介错便咔嚓一刀砍下断其首级,被称为:"拟腹"。

古代日本武士之间的美少年之恋很流行,伴侣切腹殉情被认为是勇敢而浪漫的归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22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改新之后,作?封建贵族庄园的护从而出现的。后来武士不断壮大,开始介入政治。它本身分化出将军,大名,家臣,足轻,乡士等20多个等级,成为日本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势力。
第一部武士的道德规范《贞永式目》是於1232年出现的。封建时代的武士,以“忠孝”和“武勇”为最高信条,随时准备去?他们的主人赴汤蹈火,为了表示他们的忠诚,维护他们的荣誉,他们会切腹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武士是拥有武装的自营农民,所以具有农民式的主义。此外,打仗的原则是谁的武器性能好,谁的作战战术更合理,谁就取胜,这一原则今古不变。由此?生了尊重科学的风气。到了江户时代,学术和教育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校。幕府也设立了现在东京大学的前身“昌平报学问所”,各藩有藩校,乡学和私塾,为町人(江户时代的商人,手工艺者),农民等百姓设立的“寺子屋”也布满全国。“寺子屋”的教育主要是实用方面所必需的读,写和打算盘。
日本的文化主体是输入中国文化和经中国输入的,带有中国文化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选择地将其“日本化”。来源於中国,印度文化而?生的是“文”,而来源於日本文化而产生地是“武”。
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日本取了“义礼智信,忠诚孝悌”,唯独忽略中国人奉之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对上级无限的忠诚,绝对服从。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大无畏的献身精神,集体观念高度深化。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怂恿残酷无情 “武士道”是战争之道

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武士阶层逐渐形成。11世纪末,日本封建领主源义家担任陆奥守时,曾平定当地一次内乱。源义向朝廷请功,遭到拒绝。源义家便自行对家臣论功行赏。这个举动赢得了人心,关东(今东京一带)武士纷纷投靠他,与其结成主从关系。从此,武士阶层的基础在日本正式形成。久而久之,这种武士阶层的思维、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疯狂崇尚切腹

“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年。但是,早在始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就已出现“武士之道”、“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称谓,即武士道的雏形。它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掠地,是典型的杀人与战争之道。

12世纪末,镰仓幕府成立后,设立御家人制度,进一步以仪式和法律形式确立主从关系,武士的政治地位开始上升,武家政治制度也随之强化,儒学、禅宗佛教和神道教等思想开始成为铭刻在武士心灵深处的法典。此时的武士道同样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但是,它更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最典型的是,死的倾向被美化,切腹自杀成为“光荣的解脱法”。当时对切腹的崇尚已到了疯狂的境地,以至于在切腹的体位和方法上还有多种区别。另外,还有更残忍的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当代电影导演小林正树就曾拍过《切腹》一片,真实刻画了那残忍的一幕幕。其实,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切腹动机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名誉,换取子孙后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

江户时代前,武士的公务以军役为中心,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江户时代的200多年间,实质性的战斗已经消失,武士作为战斗者的角色形式化,主要公务转化为行政事务。武士道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当然,这些无一不是旨在强化武家政治和主从关系,无一不是武士经济生活与职责义务的需要,无一不是在培养为主君建功立业的技能和“品格”。其中,“忠诚”是核心和灵魂,起统帅作用。

本质是残酷无情

这种“忠诚”表现为日益浓烈、盲目狭隘的复仇主义。影响最深远的就是“赤穗47浪人”复仇事件。1701年,江户城的义央污辱了播州赤穗城城主浅野内匠头长矩,长矩自杀。浅野的47名家臣成为浪人,又合谋杀死义央,然后自杀殉主。这一赤穗事件成为日本历代各种文学体裁竞相表现的“忠臣藏”主题。

武士道中的这种“忠诚”精神与武士的死亡观有关。1716年,由佐贺藩的藩士山本长朝传述,由同藩藩士田代陈基听闻书写整理的《叶隐闻书》写本完成,共11卷1200多节。这是日本武士道的古典,所表现的正是武士道中的毫不留恋的、毫不犹豫的死亡观。当然,“不要命”与“要人命”是息息相关的,《叶隐闻书》中处处都是非常残忍的武士论语。例如,佐贺锅岛藩祖直茂向其子胜茂说,要想使斩首习以为常,得先对处刑者斩首。于是在其衙门内,排列十人让他一一斩首。日本军人侵略中国时搞的“百人斩”正是这种残忍的典型。

《叶隐闻书》中的很多例子也是令人发指的。比如,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偷了库存的金银,被逮捕逼出口供之后,即下令折磨死。于是先将他身体上的体毛烧光,剥他的指甲,切断他的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给他种种折磨;再比如,依父亲的指示,山本吉左卫门为养成杀人不在乎的品性,5岁时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死刑犯。因此,武士道中讲述的许多行为,本质上都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的。

明治维新后,武士道并未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武士退出历史舞台而画上句号,反而从中世纪的武士道中推陈出新。明治政府的核心由中下级武士组成。1871年和1878年,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发布军人守则《读法》七章和《军人训诫》,在军人精神的外衣下复活武士道。这样,武士道逐渐演变成了“近代天皇制武士道”和“现代军国主义法西斯武士道”,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精神工具。比如在日俄战争中,日军常常采用“肉弹攻击法”,即以己方官兵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不计伤亡地连续冲锋陷阵,迫使对方最终丧失战斗意志而崩溃投降,让士兵用鲜血和生命去填平“胜利道路”。

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

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虐地进行“旅顺大屠杀”、“领台大屠杀”。西方列强一致将日本视为野蛮国。为了向国际社会解释日军的残忍行为,新渡户稻造于1899年用英文写成了《武士道》一书。

新渡户早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留学,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曾是他同学。毕业后,新渡户娶了美国人玛丽。在玛丽的帮助下,新渡户出了英文书《武士道》,将日本传统与欧美比较,详述日本的武士道与欧美骑士精神的相似性,辩解说日本切腹、复仇等绝不是野蛮。凭借典雅的英文,《武士道》一书在欧美知识界广为畅销,新渡户也成为日本精神和伦理学的权威。1905年,因为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从事对外战争进行包装,新渡户夫妇获得了明治天皇的召见和嘉奖。接着,新渡户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第一高等学校校长、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和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

1920年起,新渡户担任国际联盟副秘书长长达7年,负责日本在国际上的宣传工作,积极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呐喊助威。回国后,新渡户又担任贵族院的议员,为“九一八”事变出兵中国东北强加辩解,竟胡说“满洲国”是“民族自决”,并一直强调日军侵华战争的正当性。1938年,《武士道》一书的日文版由矢内原忠雄翻译在岩波书店出版,成为日本的“铁定版”,其书的第16章中《武士道仍然存在?》中断定“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书中认为,通过佐久间象山、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等人,日本的“王政复古”维新事业得以推动,日本成为“上下一体的皇国”。但是,他否认日本的“内政”成就是建立在“外征”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日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对传统社会中武士道的核心价值———“忠诚”进行改造与更新、继承与强化,使之转变为近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在1984年日本银行推出的新版日币上,5000日元上的图案为新渡户稻造,这表明日本人对武士道的推崇。

事实上,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武士道为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不遗余力地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巨大赔款和殖民地收益,极大地加快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当前,日本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三大法宝———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即“劳资命运共同体”,就是直接来源于武家社会“君臣一体”家族观念中的传统模式。这足可见武士道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剖腹时不能闭眼:日本切腹文化揭秘

一、剖腹的起源和沿革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二、类型 动机
自刃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殉死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追腹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诘腹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剖腹按体位,可分为"立腹"和"坐腹"两种。方法主要有"一字"、"二字"、"三字"、"十字"四种。

剖腹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把肋差--实在搞不到的话,匕首也凑合,绝对不推荐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净,不怕破伤风的话,您就试用一把生锈的钝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势紧急,最好采用坐姿,身下垫上整洁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开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后……对了,先决定是采用何种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执肋差(书上是这么写的,不知道左撇子怎么办)深刺入左侧肋骨下,然后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状横拉到右侧腹。所谓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则是在一字形腹的伤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两刀。这三种是比较轻松的方法。

当然,剖腹是一种非常艺术化和有益于心(绝对不利于身)的运动,其中有许多诀需要掌握。首先,作为一名武士,为了表现自己的英勇气概,剖腹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其次,身体倾倒的方向应该是正前方,而摔个仰八叉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个过程中,膝盖要并拢,不可分开,身体要略微前倾,并且为了保证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够长的话,可以压在双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强的白纸,以免鲜血狂标,搞脏了地面。刺入侧腹不能太浅,否则您会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据说在没有介错的情况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长达七十二小时才会断气,而不是通常短暂轻松的六个小时),一定要让刀尖碰触到肠子。当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则您会因手软而无力拉动。

然后为各位介绍最为霸气逼人的十字形腹。请大家准备好工具,照我请来示范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先生的动作来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开,然后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将其抽回到靠近脐部处,向脐下豁开,再从脐下向咽喉方向上划。这是非常优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后拉出肠子掷向某人的话,建议采用这一方式(非常消耗体力,孕妇和婴幼儿禁用)。

最后,谈谈介错的问题。其实介错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后如果还有余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脏(刺咽喉类似妇人所为,不推荐)。如果您怕到时力气不够而需要介错的话,建议找剑术高手来担当。介错必须在您前倾的一瞬间出刀,从后切断您的头颈(必须留一片颈皮牵连,以免脑袋骨碌碌滚远不好捡)--好啦,来人,把楠木先生抬出去。

当然啦,使用何种工具和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个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肮脏生锈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万字(注意,是繁体万字)形狂拉肚子,然后找个三百刀也砍不断您脖子的超级无能介错,尝试一下这种离经叛道的快感……切腹,分为被动和自动两种。凡触犯政府当局被处分的,即属被动。这种处分也仅限于士族以上的人,才有资格赐予切腹,普通人还轮不到这样的死法。据说,执刑时仪式异常隆重,切腹者照例独处密室,不必在广场上示众,算是保持了武士的尊严。在密室地上先铺好席子和厚棉被,上面再撒满细砂,用以吸收血秽。密室的三面围上布幕,四角点上白灯笼,及许多白蜡烛。切腹者事先梳沐浴,吃过丰盛的晚?,换上浅黄色的礼服,踏上铺有细砂的被褥上,先向留守官鞠躬致谢,等饮完一杯盐水,就从容不迫,拿起切腹刀自己动手切腹了。这样被动的切腹,多数身旁有"介错人"在。这"介错人"手执大刀,等切腹者在肚子上横切一刀后,立刻手起刀落,将切腹者的头部砍下,这样可以减少切腹者不少的痛苦。而切腹者对于自己的刀法亦得讲究,深入有一定的分寸,绝对不容许五肠流出腹外,如果做不到,就被称为"遗憾腹",有失武士的风度了。

自动切腹的动机较复杂,除了为主报仇,切腹而死外,有引咎切腹的;有尸谏切腹的;有战败不屈切腹的,有有志不遂、生不如死而切腹的等等。凡自动切腹的,就没有"介错人"在旁帮忙了。切腹者多数采用下列几种方式:其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横切一刀;再从下至上,直切一刀,成为十字形,达到心脏为度。其二,腹部横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断自己的咽喉。其三,腹部横切一刀后,立即用刀向心窝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切腹者明知这样死法肉体上很痛苦,但必须始终忍住痛苦不出一声,积极达到目的。

临死时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仪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尸体不倾斜,只许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仪。第二,腹上刀痕不许皱折。第三,双膝须合拢,如松开了,就表示不够修养。最后对于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看来切腹者不但死志坚强,固执礼仪,并能超脱生死的观念,实在当得起"硬汉"的称呼。"

嗯,上述最后一个要求"自杀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当,不能任其散乱。"这个似乎有很高难度哟。

另外,据知:江户时代高级武士被赐切腹的,一般不一定要真的开膛,往往切腹人手刚刚拿起胁差,介错便咔嚓一刀砍下断其首级,被称为:"拟腹"。

古代日本武士之间的美少年之恋很流行,伴侣切腹殉情被认为是勇敢而浪漫的归宿。
为了培养武士道精神,要学习许多东西,而主要是学会忍耐和冒险。为了学会忍受种种困苦,常常赤脚在雪地中行走,练习击剑和柔道,半夜到墓地裏去,整夜地处於“枕戈待旦”的状态,经受种种沈重的,甚至野蛮的考验。武士道文化蕴含著牺牲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18-12-01
武士道就是体育……累的都要瘫痪了还要跑步,服从命令,这不是武士道精神是什么?
第3个回答  2014-07-08
武士道的核心教义是:无条件服从主人命令去死,死后便可以进入神社,成为神。

后期有美化,不过一切儒家外衣披在武士道身上,在绝对忠诚面前,其他因素完全是虚的,不忠诚的武士即使再好都不可能是武士道
第4个回答  2019-11-19
忠君,爱国,勇敢,尚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