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初二物理习题

我是天津河北区初二学生家长,求物理习题,初二第一学期的。最好带答案。非常感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2.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3.如图1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的长度逐渐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4.2004年6月8日13时左右在南通市可以看到“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图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图中金星的位置应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阳光下人的影子
B.人在河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
C.人在湖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D.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6.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7.一束光线与水面成锐角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α,反射角为β,折射角为γ,则( )
A.α>β>γ B.α=β>γ C.α=β<γ D.α<β<γ
8.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 B.缩小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9.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3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10.如图4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11.小明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1)移动玻片,结果视野中的污点不移动;(2)移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结果视野中原先的污点仍然存在.由此可以推测视野中的小污点最可能位于( )
A.玻片上 B.低倍物镜上
C.高倍物镜上 D.目镜上
12.如图5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旋转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3.音乐会上人们听到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这种介质传到人耳的.
14.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人们用_________来划分噪声的等级.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__________大.
15.学生小利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了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翅膀的________发声的.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小利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不管小利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__________.
16.如图6所示,灯罩可使灯泡射向上方的光向着下方照射,这里应用了光的__________,地面上出现了桌子的影子,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形成的.
17.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有三种色光适当混合能产生其它色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__________和蓝光.
18.观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景象,是由于发生了光的__________反射.同时,我们能分辨出银幕上不同人物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__________不同.
19.如图7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像(填“实”或“虚”).
20.很多厂商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制作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8所示的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图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它违背了光的___________.
21.AIM-9型响尾蛇导弹是由美国海军武器研制中心研制开发的一种超音速红外制导机载空对空导弹,其红外制导弹头能使导弹自动追寻敌机尾气,从而达到自动寻找目标的目的,红外制导器件比其他制导系统低格便宜成本低,无论白天黑夜均可使用,在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因此红外制导器件有三个显著的优点:①价格低廉、____________低;②能全天候作战;③抗__________能力强.
22.如图9所示,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MN为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则入射角为__________度,MN的__________侧是空气(选填“左”或“右”).
2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太阳、月亮、萤火虫,其中不是光源的是_________.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4.如图10所示,一条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向鱼缸中的水面,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已画出).请画出入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5.如图11所示,A'B'是物体AB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C'是主光轴.请在图11中大致的位置上画出凸透镜和焦点F.
26.请在图12的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27.在一个干枯的进底正中央P点趴着一只青蛙,它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如图13所示.天降大雨时井中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它的视野将发生变化.请你在图13中利用光路图确定青蛙视野变化后的大致范围.
四、阅读理解(每空1分,共7分)
28.图14所示的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答:看起来池水变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现象.
29.阅读下面的短文,请回答后面的问题.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却很少看到黑色花.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请回答: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答:____________;吸收什么颜色的光?答: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判断白花反射的色光是__________;
(3)材料中提到“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请你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答:热效应强的色光是___________;
(4)读完以上材料后,你认为世界上有纯正的黑色花吗?答:_____________.
五、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6分)
30.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右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____________.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只填写数字代号).
31.平面镜是人们常用的工具,下面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对平面镜的探究:
(1)小华同学在观察平面镜成像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结论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平面镜,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也逐渐远离平面镜
E.当蜡烛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则蜡烛相对于其像的速度为1m/s
琴弦的
材料 琴弦的
长度/cm 琴弦的横截
面积/mm 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2)检查视力时,眼睛距视力表应为5m,由于室内两墙距离只有3m,小红找来一块平面镜解决了这个难题,把平面镜和视力表分别挂在相对的两面墙上.这时小红距平面镜的距离应为__________m.
(3)城市中高楼耸立,且在高楼大厦外墙多镶嵌着大幅平板玻璃,小勇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到,路口右侧楼房上嵌有面对正西南方向的平板玻璃,如图15所示.他发现玻璃中一辆小车向西行驶到十字路口再向左转弯,则这辆小车在转弯后的行驶方向是___________.
(4)小丽在其表姐的新房中,发现靠在墙角的梳妆台上竖直安装有互相垂直的两块平面镜,镜前的化妆品在镜中成了很多像.如果在镜前只放着一瓶香水,那么,小丽将会看到_____________瓶香水.
32.小刚家有一焦距为50mm的照相机,他为了研究凸透镜规律做了如下实验:
(1)取下镜头,让阳光正对镜头,观察镜头对太阳光的作用,因镜头是一个__________,所以它对太阳光有__________作用.
(2)用镜头当作放大镜使用,来观察地上的蚂蚁,镜头距蚂蚁的距离__________50mm时,能看到蚂蚁正立、放大的_________像.
(3)把镜头还原装回相机,小刚在拍一颗桃树的像时,桃树在底片上成的像是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
(4)拍完桃树的像后,小刚想拍一朵较大的桃花的像,则小刚应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桃花,并将镜头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底片,即把镜头__________(选填“伸出去”或“缩回来”).
(5)小刚想近距离拍摄一张桃花上小蜜蜂的照片时,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3.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就越强,通常把透镜集中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1/f.平常我们的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乘以100的值.
(1)求焦距分别为0.25m和0.5m的透镜,其焦度分别为多少?
(2)+300度和-400度的眼镜片,它们的焦度是多少?焦距又是多少?
34.汽车沿一平直公路以20m/s的速度行驶,其正前方有一座山崖,当汽车经过某处时,驾驶员按响喇叭,2s后听到回声,求按喇叭时距山崖有多远?(V声=340m/s)

初二物理上学期期末测试题

(第一章——第七章)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25分)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3吨=_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_=毫克; 2米/秒=_________千米/时;

7.8克/厘米3=__________千克/米3; 1米=_____________微米。

2,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而产生的,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波的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_。

3,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___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4,在物质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几种状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____________。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时需要________热,但_______保持不变。

5,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如使镜面转动15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________。

6,将一发光点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上,则发光点发出的光经放大镜后变成_______光。如果放大镜的焦距是10厘米,被观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10厘米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7,一块1厘米厚的铁板质量是3.16千克,它的面积是_______厘米2 (铁的密度是 7.9×103 千克/米3)。 0.1米3的冰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是_____千克(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

8,一个人向着对面的山崖喊了一声,1.2秒后听到回声,当时的气温是150C,那么人到山崖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9,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_________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首先要使游码对准横梁标尺的零刻度线,然后调节__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________,这就表示横梁平衡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前5秒通过的路程是12米,后5秒通过的路程是18米,那么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米/秒;

B, 5米/秒;

C, 4米/秒;

D,3米/秒。

3,对于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气”,正确的说法是: ( )

A,这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 这是水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

C,这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D, 这是水蒸气凝固成的小水珠。

4,晒粮食时,将粮食摊开来晒效果较好,这是由于:( )

A,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温度有关;

B,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积有关;

C,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体积有关;

D,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选取有关;

B,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选取无关;

C,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D,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6,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0C,那么480C的海波:( )

A,只能是固态;

B, 只能是液态;

C,只能是气态;

D, 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

7,两只同样的水银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上包有浸过酒精的湿沙布,则:( )

A,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小;

B, 包有湿沙布的温度计读数较大;

C,两支温度计读数一样;

D, 条件不够,无法确定。

8,下面几种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水结成冰时要吸热;

B, 冰在00C时一定会熔化;

C,水的温度低于1000C时不能变成水蒸气;

D, 给烧开了的水加猛火,水的沸腾加剧,但水的温度不变;

9,下面哪种现象是升华?:( )

A,将水淋在烧红的铁上,水很快变干;

B, 将固态的碘加热,碘变成紫色的气;

C,冰熔化成水后再变成水蒸气;

D, 在手擦一些酒精,酒精很快就变干。

10,关于光的传播,下面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 早晨穿过大气层的太阳光线是弯曲的;

C,光从空气中射到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D,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

11,图表示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情形,则:( )

A, MN右方是空气;B, MN左方是空气;C, EF上方是空气;D, EF下方是空气。

12,人在平面镜中成像时:( )

A,人距平面镜越近,镜中的像越大;

B, 平面镜中的像总比实际的人小;

C,平面镜中的像总比实际的人大;

D, 无论人距平面镜多远,镜中的像的大小与实际的为的大小相同。

13,关于照相机,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时,在胶片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照相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小于2倍焦距;

C,照相时,如果被拍摄的景物离镜头较近,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就应调近一些,才能在胶片成清晰的像;

D, 照相机的镜头实质上是凹透镜。

14,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质量越大,其密度也越大;

B, 铁的密度不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都一样大;

C,由密度公式 可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 空气也有密度,而且空气密度的数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15,关于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正立的实像;

B,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C,只有u >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D, 只要f <u<2f 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16,甲、乙两金属块,质量之比是2:3,体积之比是2:1,甲、乙金属密度之比应为:( )

A,1:3; B,4:3; C,3:2; D,3:1。

17,用一把准确到0.1毫米的游标卡尺测得一个物体的长度为11.243厘米,若改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钢尺去量这个物体,则测量结果是:( )

A,0.11243米; B,0.1124米; C,0.112米; D,0.11米。

18,用体温计先测得甲的体温为380C,若此体温计没有甩过就用它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50C和38.50C,那么在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时,该体温计的读数应是:( )

A,37.50C和38.50C; B,380C和38.50C;

C,37.50C和380C; D,38.50C和38.50C。

19,关于质量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质量总是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B,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所以体积大的物体,质量就大;

C,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态、形状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D, 一个物体拿到月球上后,质量就变小了。

20,如图所示,A、B两面平面镜相交300角,一束光垂直射向平面镜A,那么经A、B两平面镜反射的反射角分别是:( )

A,900和600; B,900和300; C,00和600; D,00和300。

三,作图题(5分)

1,完成下列光路图。

2,根据光路在方框中画上合适的镜子。

四,计算题:(15分)

1, 甲、乙两地的铁路线长2430千米,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途中通过一个1050米长的隧道,用了1分10秒钟。求:(8分)

(1)火车通过隧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2)火车以这个平均速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 体积是30厘米3的空心铜球的质量是89克,将空心中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是105克, 求注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千克/米3? ( 铜的密度是 8 .9×103千克/米3)(7分)

五.实验题(10分)

1,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__________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__________。

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的密度时,如下左图所示的是用天平称金属块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所放砝码及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下右图所示的是用量筒测金属块体积,放金属块前、后液面的位置,量筒中标出的数值的单位是厘米3。请从图中读出数据,将这些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金属块的质量m(克)
金属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厘米3)
金属块和水总体积V2(厘米3)
金属块的体积 V=V2—V1(厘米3)
金属块的密度 (克/厘米3)

六,问答题(5分)

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3×103 、3×109 、7.2 、7.8×103 、1×106 2,振动、气体 3,冰水混合物、1标准大气压的沸水 4,凝固、液化、凝华、吸、温度 5,150度 6,平行 、小于 7,400、90 8,204米 9,均匀介质、3×108 米/秒 10,玻璃泡、容器壁、容器底部 11,平衡螺母、中线。

二,选择题:

1,A 2,D 3,C 4,B 5,D 6,D 7,A 8,D 9,B 10,B 11,B 12,D 13,A 14,B 15,D 16,A 17,B 18,B 19,C 20,D。

四,计算题:

1,(1)15米/秒、54千米/时 (2)45小时 2,0.8千克/米3 。

五,实验题:

1,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屏。

2, 54、25、45、20、2.7

六,问答题:

提示:这是液化现象,因为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时。眼镜片的温度较低,在眼镜片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温度下降,液化成小水珠粘在眼镜片上,所以夏天,戴眼镜的人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7
题我找没找到,但是有非常全的资料,我也是学生感觉很全,希望你用的上
把这个看懂记住,你学的一定会很好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一, 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 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课本P52图4-12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第2个回答  2009-12-17
凹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散光作用 对于薄凹透镜:
当物体为实物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像和物在透镜的同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像于无穷远;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一倍焦距以外两倍焦距以内(均指绝对值)时,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指绝对值)时,成与物体同样大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当物体为虚物,凹透镜到虚物的距离为两倍焦距以外(指绝对值)时,成倒立、缩小的虚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如果是厚的弯月形凹透镜,情况会更复杂。当厚度足够大时相当于伽利略望远镜,厚度更大时还会相当于正透镜。
用途: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成一个正立、缩小的虚像,
像物同侧,v<u
物近像近像变大,物远像远像变小

热传递 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物质并未发生迁移,只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确切地说是物体里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因此,热传递的实质就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叫做传导。
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或液体中,热传导过程往往和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都能够传导热,但是不同物质的传热本领不同。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各种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其中最善于传热的是银,其次是铜和铝。瓷、纸、木头、玻璃、皮革都是热的不良导体。最不善于传热的是羊毛、羽毛、毛皮、棉花、石棉、软木和其他松软的物质。液体中,除了水银以外,都不善于传热,气体比液体更不善于传热。
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热的方式叫做对流。
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更明显。
利用对流加热或降温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可以流动,二是加热方式必须能促使物质流动。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叫做辐射。
用辐射方式传递热,不需要任何介质,因此,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地球上得到太阳的热,就是太阳通过辐射的方式传来的。
一般情况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补充内容:
一、热传递与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列为三种传递过程。
二、热传递与热传导的关系
有许多人在学习物理、解答物理习题时,常把热传递与热传导混为一谈,认为热传递与热传导描述的是同一物理过程,殊不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内能与热能一节以及热、热运动与热现象的阐述可知,物体的内能就是组成物体全部分子、原子的动能、势能和内部电子能等总和,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分子、原子有规则运动的能量交换来达成,也可以通过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能量交换来达成(或者是两者兼有)。前者能量交换的方式就是作宏观机械功的方式,后者能量交换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热传递。更确切地讲,所谓热传递就是没有作宏观机械功而使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它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实际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常常是相伴进行的,重要的是看哪一种方式占主要地位。在热力学中,把除了热传递以外的其他一切能量转移方式都归于作功。所以,热传递和作功是能量转移的两种方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式。
由以上论述可知,热传递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它具体又包括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形式。为了帮助大家能把热传递与热传导更好地加以区别,下面我们有必要对热传导、对流和总辐射分别作论述。
热传导指的是物质系统(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内部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能(内能)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输运的现象。
热传导的实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碰撞,而使热能(内能)从物体温度较高部分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液体中它往往与对流同时发生。各种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不同,热传导过程的基本定律是博里叶定律。
对流作为热传递的一种途径,是流体(气体、液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它是指流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在流体本身的有序的循环流动下的相互搀和,使温度趋于均匀从而达到热能(内能)传递的过程。
对流往往自发产生,这是由于温度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压力或密度差异的结果。
至于热辐射,它是指受热物体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界发射并传送能量的过程。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与热传导、对流不同,热辐射能把热能以光的速度穿过真空,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能辐射电磁波,波长 为0.4~40微米范围内的电磁波(即可见光与红外线)能被物体吸收而变成热能,故称为热射线。因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媒质,所以热辐射是真空中唯一的热传递方式。例如,太阳传给地球的热能就是以热辐射的方式经过宇宙空间而来的。
由此可见,热传导与热传递是两个从属关系概念,热传递概念的外延明显宽于热传导概念的外延,故热传递是一个属概念,而热传导是一个种概念。
热传递的实质:
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就是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内能转移过 程)
颜色深的吸收热量多
两个物体之间或者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之间能够发生热条件,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存在温度差.火焰与水壶之间能发生热传递,就是因为火焰的温度比水壶的温度高.水开始烧后不久,就能看到壶中的水在对流,也就是因为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的的温度高了些.
第3个回答  2009-12-17
初二物理测试题
姓名________班次_________
一、选择题(3×18=54分)
1、锡的熔点是232℃,那么232℃的锡:(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混合态;D、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2、下面的几个现象中,属于凝华的现象是:( )
A、夏天,一打开冰柜,上面冒着“白气”; B、清晨,室外树木上出现露珠;
C、北方的严冬,玻璃窗内壁上结了一层冰花; D、白炽灯丝时间用长了会变细。
3、在18 ℃的教室里,将温度计从装有18℃酒精的瓶中取出,则温度计的示数将:( )
A、立即上升; B、先下降后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不变。
4、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象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A、喷射的真实的烟雾; B、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雾”
5、把冰水混合物移到-10℃房间内,那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A、低于0℃; B、一定是0℃;C、高于0℃; D、可能是0℃。
6、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这种材料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材料坚硬,不怕热; B、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
C、材料不传热; D、材料受热熔化,汽化时吸收了与空气作用产生的热。
7、下面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用法中,正确的是:( )
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用体温计测体温读数时,体温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人体;
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用常用温度计和体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8、从冰箱中取出玻璃酒瓶后,发现瓶子外面“出汗”这是:( )
A、酒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液化现象; C、熔化现象; D、汽化现象。
9、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B、蒸发放热,沸腾吸热。
C、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D蒸发有致冷作用
10、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 温度不断上升。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零摄氏度的房间里,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冰可以熔化,因冰的熔点是0 ℃;B、水可以凝固,因水的凝固点是0℃;
C、冰不能熔化,水也不能结冰; D、不能确定。
12、下列现象与蒸化无关的是:( )
A、热天,狗伸出舌头散热; B、打开冰棒包装纸,周围冒“白气”;
C、用电吹风把湿头发吹干; D、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
13、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运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14、家庭厨房的玻璃或墙面上面有许多小油滴,这些油滴形成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和凝华: B、汽化和液化 : D、熔化和凝固: D、熔化和凝华。
15、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的烤一烤,然后伸进口腔内,这是因为:( ) A、消毒 B、加热,使得病人口腔感到温暖
C、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产生液化现象 D、防止口腔中的水分产生汽化现象
1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 后,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7、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 )A、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并放入水
B、给墨水瓶加盖C、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D、把新鲜的柑桔装入塑料袋
18.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二、填空题:(18×1.5=27分)
1、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侵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 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从哪一面吹来,试说明原理,并举出一个相同原理的例子。答:风吹来的那一面手臂上的水________的快,从手臂上吸收的________多,手臂的这一面感到凉,风就从这一面吹来.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变成水蒸汽.升入天空,水蒸汽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小水珠,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汽,升入天空.积雪________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
3、在发高烧的人手心.脚心,额头涂抹酒精可以起到_______作用,这是因为酒精在________时___________热量.
4、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会______,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白色气团是___________形成的.
5、融雪天比下雪天冷,是因为雪熔化要________,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____现象。
9.夏季,农户家常用一种没有烧过的粘土做的茶壶.观察发现,装水后壶的外壁总是潮湿的。这种茶壶能使里面的凉茶水变得更凉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1、2小题每空2分,3、4小题每空1分)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下列对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加热3min后停止了加热
B、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
C、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
D、OA段斜线表明水的实际温度于加热时间成正比
2、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个实验小组
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
如图(a)(b)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
情况,图________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实验小组还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1)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分钟时的错误。
(2)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_℃。
(3)在水沸腾过程中水_______热。(填“吸”或“放”)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实验时画出的一种固体的熔化-凝固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这种固体的名称是_______,它是_______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熔化时间是_______分钟,凝固点是_______℃ ,它在AB是_______态,BC段是_______态,CD段是_______态,在整个过程中吸热的有_______段,放热的有_______段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点燃的蜡烛,其中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介质___________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00000000 。 3、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80。
4、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角__等于_______入射角,光从玻璃垂直射到空气中,折射角____等于
______入射角。(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5、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像。若人在平面镜前2.5米处,则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米。
6、 放电影时,银幕对光的反射是_____漫___反射,黑板反光使教室里的部分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这种反射叫___镜面______反射。
7、 入射角是20°角,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是___40_______,当入射光线方向不变,让镜面转动1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20_____ 。
8、 放大镜所用的镜是___凸______ ,使用放大镜时,必须让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_____________ 才能看到_________ 、放大的虚像。
9、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 镜,照相时人在底片上成的像是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 像(填实或虚)。
10、 小孔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像是 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是 像;凸透镜成像是由于 形成的,成的像是 像。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发生月食现象时,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位置排列关系可能是( A)
A、太阳、月球、地球
B、月球、太阳、地球
C、月球、地球、太阳
D、地球、太阳、月球
2、在平静的湖面上,看到水中在一片云彩,这云彩是 (C )
A、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3、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则 ( D)
A、不论平面镜的大小如何,都能够成人的全身像;
B、人要能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镜长必须是人身高的一半;
C、人能否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跟平面镜摆的高低有关;
D、人能否在平面镜内成全身像,跟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4、 以下几种光现象的产生,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C )
A、小孔成像 B、影子
C、海市蜃楼 D、日食
5、下列光学器件中,能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A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潜望镜
6、 太阳光线与水平方向成4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给井底照明,镜面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是: ( )
A、15° B、25° C、35° D、65°
7、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是由下面的哪个因素决定的? ( )
A、物体自身的大小 B、平面镜的大小
C、平面镜放置的方向 D、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8、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黑板上的“反光”是镜面反射的缘故;
C、在漫反射中,每 一条光线不一定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在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
9、 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B、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
C、实像都是由光线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都是由光线的反射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有缩小的,虚像都是与物等大的。
10、图1中 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图1
11、 两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 ( )
A、一定相交于一点
B、一定会聚于焦点
C、一定靠拢但不一定相交
D、一定发散
12、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
B、该透镜的焦距是20厘米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厘米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 厘米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13、人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这其实是: ( )
A、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
B、鱼的实像,比鱼的实际位置低;
C、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高;
D、鱼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低;
14、 凸透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在屏上恰好能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用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这时屏上的像会: ( )
A、只存在下半部分; B、只存在上半部分;
C、消失; D、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像稍暗些。
15、 放幻灯时,想在银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F”字母,那么幻灯片正确的插法应选用图3中的哪一种? ( )

A B C D
图2
三、(10分)如图3 所示,体操房内有一面宽为L的长方形平面镜,A运动员站在离镜的中央距离为a处。B运动员从远处向A走来,并且始终保持到镜的垂直距离为a。求当A、B两运动员相距多远时,A开始看到B在平面镜中的像?

四、(10分)身高h=1.7米的人以V=1米/秒的速度向路灯走去。在某一时刻,人的影长
L1=1.8米;经过2秒,人的影长L2=1.3米。试求路灯悬挂的高度H是多少?

五、(10分) 给你一个透镜,不准用手摸它的表面,怎样用最简单易行的两种方法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六、(10分)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给你一张纸和一把刻度尺,如何粗略地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