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HR 阳性是什么意思 -(RH)

如题所述

  新生儿Rh溶血病

  孕妇与胎儿由于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称为“新生儿Rh溶血病”。
  关于Rh血型系统,共有3对6个基本抗原,分别称为C、D、E、c、d、e,其相应的抗体则称为抗C、抗D、抗E、抗c、抗d(理论上存在,尚未得到证实)、抗e抗体。每一种抗原由一种基因控制。控制Rh基因的每一条染色体上有3个基因位点,分别由一对基因中的一个占据。在一条染色体上3对等位基因的排列可有8种不同的组合。一胎儿的基因由这8组中的任何2组组成(如CDE/cde、CDe/cDE),其中一组源自精子细胞,另一组源自卵细胞。6种抗原的抗原性以D抗原为最强,即D>E>C>c>e>d。由抗D抗体引起的Rh溶血病最严重,发病率也最高。因此,临床上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如果女方为Rh阴性(dd),男方为Rh阳性纯合子(DD),他们所生的子女均为Rh阳性杂合子(Dd);若男方为Rh阳性杂合子(Dd),则子女中半数为Rh(D)阳性杂合子,半数为Rh(D)阴性。所以,父为Rh(D)纯合子者,胎儿得Rh溶血病的机率比父为Rh(D)杂合子者要高。只有Rh(D)阳性的胎儿能使其母对D抗原致敏,也只有Rh(D)阳性胎儿的红细胞会遭抗D抗体破坏而得Rh(D)溶血病。
  虽然Rh溶血病大多由RhD抗原引起,但其他Rh抗原如E、C、e等抗原也可以引起新生儿Rh溶血病。由于其他Rh抗原的抗原性较弱,抗体作用亦较小,因而症状较轻。Du抗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D抗原,与抗D抗体的反应微弱,在我国某些民族中已发现有这种抗原。有Du抗原的人易被误认为Rh阴性,但如将Du型的红细胞输给Rh阴性的人,仍可能产生抗D抗体。因此,要注意这种情况引起的Rh溶血病。
  我国各民族中Rh阴性者较为少见。据报道,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及柯尔克孜族中Rh阴性为2%~5%,其他11个民族(包括汉族)中均不到1%。所以,Rh溶血病的发病率很低。在一些因Rh血型不合而发生的新生儿溶血病病例中,约70%病例均由抗体引起,其他有抗E、cE、CD及C等。

  [病因病理]
  Rh(D)阴性的妇女被Rh(D)抗原致敏,必须先有Rh(D)阳性的红细胞进入她的血循环,才能产生抗Rh(D)的抗体。Rh(D)阳性红细胞进入Rh阴性妇女血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去分娩时出血,使Rh(D)阳性胎儿红细胞有机会进入母体血循环。在分娩时致敏者,第一胎的新生儿患Rh溶血病者极少见,即使发生也比较轻。但随着妊娠次数越多,抗Rh(D)抗体的浓度也越高,新生儿的溶血病也越严重。另一种是过去曾经输入红细胞是Rh(D)阳性的血液。这类致敏者,初次妊娠婴儿即可得严重的Rh溶血病。Rh阴性的妇女即使过去只输过一次Rh阳性的血或相隔许多年,仍可呈长期致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抗D抗体是分子较小的7S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引起溶血病。
  Rh抗原的剂量与孕妇的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在妊娠时,初次接触到Rh(D)阳性的红细胞后,其免疫反应较缓慢,约需几周甚至几月,所产生的抗体可能是分子较大的IgM,不能越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0.1毫升的Rh(D)阳性、ABO血型相合的红细胞可引起3%孕妇初发免疫反应;超过5毫升可使反应增至60%。自发性或人工流产有2%~4%的可能引起Rh免疫。前置胎盘、胎盘过早剥离、妊娠毒血症、羊膜穿刺、剖腹产、钳产、胎盘人工剥离等产科手术均可引起胎盘出血,增加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而引起Rh免疫的危险。第二次致敏时,很少量(0.1毫升)胎儿红细胞即可迅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是IgG。
  从妊娠第6周开始,胚胎红细胞的Rh抗原已具有刺激孕妇产生抗Rh抗体的作用。抗D免疫球蛋白G(l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覆盖于Rh(D)阳性的红细胞表面。这种抗体是不完全抗体,在血循环中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而在脾脏内被巨噬细胞吞噬,丧失部分胞膜,变成球形,最后仍在脾内被阻留而溶血。
  大量的胎儿红细胞溶血可引起:①不同程度的贫血;②骨髓代偿性增生增多和髓外造血,后者引起肝脾肿大和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③严重者有门静脉及脐静脉高压及肝功能损害,继而引起血浆白蛋白过低,腹水及全身水肿;出现胎儿水肿症,说明病情很严重,胎儿可产前或生后不久即死亡;④黄疸和神经系统损害。红细胞溶血后,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降解为胆红素。病情较轻者,血浆中的间接胆红素可通过胎盘进入母体,由母亲的肝细胞代谢、排泄,故胎儿和刚出生的婴儿黄疸一般不甚明显。但由于新生儿的肝功能尚不健全,而溶血继续在进行,故出生几小时后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很快,胆红素可渗入神经细胞,特别脑的基底核、视丘下核、海马回、中脑和延髓的神经核而发生核黄疸,造成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

  [临床表现]
  新生儿Rh溶血病的临床症状与母体的抗Rh抗体效价的高低有密切关系。约半数新生儿贫血和黄疸都很轻,不经治疗也能自行恢复正常。约25%~30%新生儿全身情况良好,但有轻至中度贫血和轻度黄疸,肝脾可有肿大,但无水肿。如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不治疗或治疗不恰当,黄疸进行很快,2~5天后,血清胆红素可升至20mg/dl(342μmol/L)以上,很可能会发生核黄疸。在有脓毒血症、酶中毒、缺氧或失水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即使不到达上述水平,也可发生核黄疸。核黄疸表现为先是肌肉松弛、吮吸反射消失,继而肌痉挛,角弓反张,甚至惊厥。呼吸困难和出血常迅速导致死亡。约10%患儿可能存活,但有脑损伤的后遗症,如手足抽动、神经性耳聋和智力发育障碍等。
  约有20%~25%胎儿病情较严重。在妊娠22~40周间发生全身水肿,多数于宫内死亡,少数能生存下来,往往早产。早产儿贫血很严重,全身水肿,有腹水、胸水,肝脾显著肿大,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黄疸最初不太显著,但发展很快,不久即死亡。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肝功能损害和心力衰竭。
  产妇的妊娠并发症有羊水过多、先兆子痫。死胎后可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参考资料:
  新生儿Rh溶血病有哪些实验室发现?
  新生儿Rh溶血病还可作血液、骨髓、血清学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①血液:婴儿贫血程度轻重不一。贫血较重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至10%~50%或更高,血片中出现很多有核红细胞,多染性和大小不匀较为明显,有少量球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或轻度增高。有的婴儿出生时贫血很轻,但3~4天后可以很严重。白细胞计数常增高至15000~30000/μl,其中不少是有核红细胞。分类计数显示左移现象,可见到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易见到单核细胞吞噬红细胞的现象。血小板计数大多降低。婴儿出生时脐带血的血清胆红素可能较低,但3~4天后即可到达高峰。严重者直接胆红素增高。
  ②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明显增多,其中红系尤为显著,早幼红及早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
  ③血清学:以脐带血红细胞作Coombs直接试验,只对IgG抗血清有反应,大多呈强阳性反应,并持续阳性数周,但换血后几天内可转为阴性或逐渐变弱。直接试验阳性者,间接试验亦常阳性,表示血清中有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

  新生儿Rh溶血病应如何诊断?
  (1)产前诊断
  为了对新生儿Rh溶血病作出早期诊断,产前诊断和病情的估计有重要的意义。产前诊断内容包括:
  ①产科和输血病史:要注意妊娠次数,过去有无流产、死胎、胎儿水肿或新生儿黄疸等。第一次妊娠,症状一般都很轻;妊娠次数越多,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病就越严重。过去有无输血,即使只输过一次血,第一次妊娠即可发生严重的Rh溶血病。
  ②血型及抗Rh抗体测定:所有的孕妇初诊检查时都必须作ABO及Rh血型鉴定。如是已被Rh抗原致敏的Rh阴性的孕妇,一般在妊娠16周时首次测定抗Rh抗体的滴定度。若结果阴性,以后每6~8周再重复测定;若结果阳性,则于20周时重复,以后每2~4周复查一次,直至分娩。Rh抗体的滴定度可用盐水凝集试验、胶体介质法、木瓜酶(或其他酶)试验及Coombs间接试验等方法测定。如果孕妇的血清与Rh阳性红细胞及其丈夫的红细胞用盐水凝集试验发生凝集,而与Rh阴性红细胞不发生凝集,表示血清中有完全性抗Rh抗体(IgM)存在。但发生Rh溶血病时,抗体一般为不完全抗体(IgG),故盐水凝集试验大多阴性,对诊断和病情的估计无多大用处,故必须作胶体介质、酶试验及Coombs间接试验,才能查明抗RhIgG抗体之存在及其滴定度。
  ③丈夫的检查:须检验孕妇丈夫的ABO、Rh血型及Rh的合子状态(DD还是Dd)。
  ④羊水检验:临床见A.过去妊娠时曾有胎儿水肿的死胎或严重的新生儿Rh溶血病;B.抗Rh抗体滴定度≥1∶16或1∶32情况很可能会使胎儿发生水肿;C.有某些胎儿溶血病可疑的临床表现,特别是胎动减少等情况,需作羊水检验。
  通过羊水检验,可以决定哪个胎儿在34~36周即需人工引产以挽救其生命,哪个可以安全地等到足月或接近足月时分娩。羊膜穿刺对孕妇一般没有多大危险,但针刺如果穿过胎盘,由于出血可以加重孕妇的免疫,这对胎儿更加有害。穿刺部位一般取腹中线宫底与耻骨联合间中点处,在X线透视和超声检查的帮助下,了解胎儿及胎盘的位置,做好定位,尽量避免损伤胎盘。
  正常的羊水无色,发生严重的Rh溶血病时,羊水因含有胆红素变成蜡黄色。羊水中胆红素的含量可用精密的生化方法测定。正常羊水中胆红素浓度低于0.1mg/dl;若增至0.1~0.27mg/dl,提示胎儿可能发生溶血病;超过0.27mg/dl,提示已发生溶血病;高于0.47mg/dl,提示病情严重,若高于0.95mg/dl,即将发生死胎。
  (2)新生儿诊断
  根据婴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及脐带血检查,对Rh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很易作出判断,并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脐带血Coombs直接试验阳性,可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如果脐带血的血红蛋白<11~11.5/dl或胆红素>4.5~5mg/dl,常表示需要立即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果婴儿是早产的或曾经窒息,则血红蛋白<12.5mg/dl 或胆红素>3.5mg/dl即需采取治疗措施。脐血中若直接胆红素>2.5mg/dl,常表示严重的溶血病。
  婴儿的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须每8~12小时测定一次,以便下一步采取有关的治疗措施。如果胆红素的增高速度每小时超过0.4~0.5mg/dl或在出生后12小时胆红素绝对值达8~12mg/dl,至24小时为12~14mg/dl,至36小时为15~16mg/dl,至48小时为17~18mg/dl或48小时后>20mg/dl,都是需要立刻采取治疗措施的指征。

  新生儿Rh溶血病应如何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或黄疸可发生于多种不同原因、不同性质的疾病。新生儿Rh溶血病须与下列各种新生儿贫血或黄疸作鉴别。
  (1)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黄疸开始出现于出生后的第3天,不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一般情况良好。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但数量很少,<1/ 200白细胞,2~3天内即消失。
  (2)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症状相似,但肝脾不肿大,出生时大多无黄疸,至24小时后才开始出现黄疸和贫血。根据实验诊断方法如婴儿及其父、母的Rh血型鉴定、Coombs试验和有关G6PD缺乏的各种试验,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3)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黄疸和贫血大多发生较晚,很少发生在新生儿时期。Coombs试验阴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自溶血试验可以作出鉴别。
  (4)先天性胆管阻塞:患儿并无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不增高,血片中有核红细胞亦不增多。黄疸在婴儿出生后2~3周后开始加重,粪便呈灰白或淡黄色,尿中有大量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明显增多。
  (5)纯合子α海洋性贫血(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婴儿出生时有全身水肿、腹水,严重贫血和黄疸,肝脾肿大,与严重的Rh溶血病很相似,但脐带血的Coombs试验阴性,血红蛋白几乎都是HbBart′s。婴儿生下时可能是死胎,或出生后很快死亡。
  (6)ABO溶血病:其临床表现与Rh溶血病也有些相同,须加以鉴别。①Rh溶血病在第一胎很少见,而ABO溶血病的患儿半数是第一胎。②溶血和贫血的症状都较轻。多数患儿出生时,很少有因贫血而出现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少数患儿血清胆红素可以明显增高,但严重到发生核黄疸则少见。③血液中球形细胞增多较明显,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可持续数周。④Coombs 试验阴性或阳性。
  (7)其他:感染和脓毒血肿、血肿吸收和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均可发生黄疸。除各有其特点外,Coombs试验均属阴性,产妇血液中无Rh抗体。

  新生儿Rh溶血病如何治疗?
  新生儿Rh溶血病的治疗主要分胎儿期、新生儿的治疗。
  (1)胎儿期的治疗
  根据过去产科病史、孕妇血清的抗Rh抗体效价和羊膜穿刺检查胆红素高峰等资料来判断胎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发生胎儿水肿或死胎的可能性较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宫内胎儿输血或孕妇血浆交换治疗。
  ①宫内胎儿输血:重度贫血可导致胎儿水肿和死胎。宫内输血的目的就是减轻胎儿的贫血,改善病情。适用于20~34周的胎儿。一般采用O型Rh阴性新鲜血。在透视和超声检查监测下或先将不透射线的染料注入羊膜腔以确定胎盘、胎儿和腹膜腔的位置,然后用针穿过孕妇腹壁,进入羊膜腔,再穿刺入胎儿前腹壁,用特制导管将血液注入胎儿腹膜腔。胎龄20~24周时注入血液20~30ml,10~12天后重复输血60ml,以后每隔1/2~4周一次,每次输血80~100ml。至胎龄34~35周时即进行引产。据报道,输血开始时,如胎儿尚未发生水肿,胎儿的存活率为60%~80%;如已经发生水肿则存活率为21%~29%。宫内胎儿输血技术操作难度大,对胎儿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引起胎儿损伤、感染、流产或死亡。
  ②孕妇血浆交换治疗:这是一种尚在试用中的新的治疗方法。给孕妇作血浆交换能有效地减低孕妇和胎儿血循环中抗Rh抗体的浓度。治疗开始得早,血浆交换次数多,交换量大,疗效也较好。一般每周需要交换3次直至分娩前止。在血浆交换治疗时,要注意输入的正常血浆没有Rh阳性的红细胞混入,否则可以刺激孕妇产生更多的Rh抗体。由于应用血液成分自动分离机,大量血浆交换则简单易行,且相当安全。但费用比较昂贵。
  (2)新生儿的治疗
  ①计划引产:约有半数死胎发生于妊娠34~35周时。未到预产期,提前人工引产可以减少死胎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根据羊水检查的结果,参考过去生育史和孕妇血清抗Rh抗体的滴定度,作出决定是否需要引产。可根据情况在预产期前2~4周作引产手术。
  ②换血输血:对发生较晚较轻的贫血患者,一般只输以新鲜血液即可。
  对贫血和黄疸较重的病例,以血清学上相合的血液作换血输血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换血不但以相合的正常红细胞替代了有抗体覆盖的胎儿红细胞,纠正了贫血,还直接清除了血浆中过多的胆红素和抗Rh抗体。出生时血清胆红素如>5mg/dl,往往预示需要换血。换血输血后若胆红素迅速回升或到达18~20mg/dl,表示需要重复换血输血。交换2个全身血容量的血液可以除去胎儿原有红细胞约85%~90%,但只能除去血液和组织内胆红素的25%~30%。在输入的血液中每一单位(500ml)加入白蛋白5~6克可以增加胆红素的清除量。
  婴儿虽然是Rh阳性的,但输入的红细胞应该是Rh阴性的,这样才能避免输入的红细胞被残存的抗Rh抗体破坏,防止新的溶血和加重黄疸。由于患儿的父亲必然是Rh阳性的,故父亲不宜作供血者,父方的亲族可作为供血者的机会也较小。在紧急情况下急需输血而一时又找不到适当的Rh阴性供血者时,可以采用患儿母亲的血。输入的红细胞应该是O型的。如果母子ABO血型是相同而非O型的,则输入ABO特异型的红细胞没有影响。采用母亲的血液输血时,应将其血浆分离后除去,代之以AB型血液的血浆。在作Rh因子的交叉试验时,采用母亲的血清比患儿本人的血清更为适宜,因为母亲血清中抗Rh抗体的浓度比婴儿血清中抗体的浓度高得多,如果母亲的血清对供血者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则输入婴儿体内后更不会发生反应。最好采用新鲜血;如用库血,保存时间应不超过3~4天。换血过程一般都采用脐带血管,但也可以用腕部桡动脉放血,用踝部大隐静脉输血。
  ③光疗:蓝色日光灯发出的蓝光能分解胆红素分子,使变成能溶于水的二吡咯而直接从尿及粪中排出体外,不需在肝内与葡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因此,光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由于体内胆红素的排泄加快,血浆胆红素的浓度降低,可以减少换血输血的次数。注意光疗不能防止溶血。
  ④白蛋白:静脉注射白蛋白可以促使血浆间接胆红素增加与白蛋白的结合,而减少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在换血输血之前注射白蛋白,在换血输血时可增加胆红素的换出量。常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白蛋白有增加血容量的作用,对严重贫血有心力衰竭倾向的患儿,务必慎用白蛋白。
  ⑤苯巴比妥:在妊娠的最后几周给孕妇苯巴比妥30mg,每日3次,或婴儿出生后给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4mg,能提高葡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使间接胆红素转变成直接胆红素,因而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给药后48小时才能见效。苯巴比妥有副作用,所以一般不用。
  ⑥输血:在婴儿出生后的 6~10周内贫血可以继续加重。如果血红蛋白在7g/dl以下,可以输注浓集的红细胞每公斤体重20毫升。

  新生儿Rh溶血病如何预防?
  凡妇女Rh阴性而其丈夫Rh阳性者,更需加强计划生育。如果已经怀孕,则要加强产前检查。产前检查如估计抗Rh免疫反应强烈,可能会发生胎儿水肿或死胎时,经选择的适当病例可在适当时候作引产手术。这样可以减少婴儿因溶血病而死亡。
  胎儿的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使母亲对Rh抗原致敏常见发生于分娩时。根据被动免疫可以抑制对相同抗原主动免疫反应,将浓缩的RhIgG免疫球蛋白用于Rh阴性的初产妇,可防止孕妇被胎儿的Rh抗原致敏。方法是在分娩后72小时内给产妇肌肉注射RhIgG免疫球蛋白100~300μg,可以破坏可能存在于血液中的Rh阳性的胎儿红细胞,可减少Rh免疫的发生约80%~85%。这种预防性治疗只对第一次Rh免疫、未输过Rh阳性血的初产妇有效。
  在妊娠时,如有大量胎盘出血或偶然发生了Rh阳性血的输血,也可以用RhIg免疫球蛋白来防止或减轻孕妇的免疫反应。所用剂量为孕妇中每毫升Rh阳性血液RhIg不少于20μg;在妊娠28周时,再常规注射240~300μ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9
血液也分RH阴性和阳性,大部分东方人都是RH阳性血,很正常。少部分人,是RH阴性,就是我们说的熊猫血。这类血型非常罕见,一旦手术等情况需要输血,他们就会很麻烦,因为必须找到同类的阴性血的人,才能帮上忙。
第2个回答  2015-12-17
  Rh血型系统,其中含有6种抗原,即C、c、D、d、E、e。凡人体血液红细胞含D抗原(又称Rh抗原)为Rh阳性,否则为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无天然抗体,其抗体多由输血(Rh阴性者被输入Rh阳性血液)或妊娠(Rh阴性母亲孕育着Rh阳性胎儿)免疫生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旦形成抗体,如再输入Rh阳性血液,可发生严重输血反应。再孕育Rh阳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第3个回答  2009-10-20
人的血液分为HR 阳性和阴性,但是HR阴性的人非常少,比如要输血就必须要RH阴性的血,会相当麻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