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文章

题目自拟
以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为话题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良好的出生条件和成长环境,使她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父亲李格非在苏门通脱自由的学术环境中成长,思想和行动比较豪放洒脱,对女儿的管理和教育更加开明宽松,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性格的形成便成了可能。她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遗闻轶事,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在两宋时期,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后人无法将之归属于某一群体或流派,她那独立不羁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新人耳目。
  但是,综观李清照的一生,却因为靖康之乱而前后殊异。靖康之乱前,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眼界开阔,气质高贵。其父亲李格非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已经受到人们相当高的推崇。南宋韩淲《涧泉日记》卷下转引他人评价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司马迁)之后,一人而已。”虽为过誉之辞,但能说明宋人对其文章的推崇备至。《宋史·李格非传》的评价比较平实,说:“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同样出身名门,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称其“亦善文”。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庆幸的是,当时这样一个官宦世家,并非像一般的封建大家庭那样对女子的教育有着高度封闭束缚的桎梏。李清照也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例如她早期词作: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袜剗,不穿鞋。)
  描绘的完全是一个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天真无邪的少女。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几乎就是在这样的纯真明净、充满诗情画意的日子里度过,充满了阳光和欢笑。特别是那首: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词中所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暮色将至,与友品酒,兴尽而归,误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翩翩飞起,是十分美好惬意的情景。“饮酒、游乐、争渡”,是她无忧无虑、身心健康、性格活泼的真实反映。这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极其不可思议的,正是李格非夫妇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了李清照任性、直率的性格。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近乎完美经典爱情故事。上天给了她太多的眷顾,她的爱情华美而高贵、幸福而温存,丝毫没有半点的遗憾和忧伤。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随时想起让人揪心的悲剧;也不像我国的“梁祝”,只剩下“投坟”的千年伤痛和“化蝶”的美好憧憬。她十九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他们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和谐,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以读书为娱乐。夫妻诗词酬答,你唱我和,堪称神仙眷侣。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然而,也许是天妒完美,在幸福美好的后面,上天已经为她今后的命运轨迹埋下了伏笔。
  靖康之乱后,李清照的幸福破灭,各种打击接踵而至。宋王朝经历了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统治者已经有些昏昏然,陶醉沉迷于表面的太平盛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迅速崛起和强大,缺乏应有的警惕和准备。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祸不单行,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的泉水,更何况李清照是一个感情充沛的女词人。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情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被爱情之神曾经深深眷顾的人,如一尾明澈泉水里美丽的鱼,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强烈的顿挫和反差,是可以让一个锥心裂肺地疼痛的。
  然而,命运并没有这样轻易放过她,更残酷的遭遇还在后面等待着她。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洲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洲,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洲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洲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洲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是爱憎分明的人,她知道后,对张感到鄙夷,将其告倒治罪。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洲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以想象,依李清照高贵而又一尘不染的个性,她为了自由和幸福,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痛斥张汝洲的情景,是何等正义凛然。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节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洲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洲来试其心志。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她凄凉的晚景和超越时空的孤独。李清照并不是一个局限于个人得失、悲欣的狭隘之人,在长期颠沛流失的日子里,她有颗炽烈的爱国之心。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皇帝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破家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感情生活的痛苦,国家民族的危亡,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一种可怕的超越时空的孤独向她袭来。

  2.感情的煎熬

  在理清了李清照前后迥异、异常奇特的人生经历后,再来看她靖康之乱前后词风的变化,就感觉一切皆因“情”生。文学,归根到底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体验的观照,炽烈沧桑、起伏跌荡的人生命运,对于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由她高贵的出生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把她涵养得如一尊美神,少女的风姿神韵,矜持娇羞,偶尔的倦乏闲愁,都融汇在唯美而澄澈的早期词作之中。如: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值得注意的是,她是一个可亲可爱的纯真少女,但视野和思想却超出了一般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唐安史之乱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唐代诗人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据说,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此诗豪气逼人,不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青年时期的李清照,其词更多是对美满爱情的深情歌咏和对销魂相思刻骨描绘。可能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已经没有了少女时代的“争渡”情趣,而是“独上兰舟”的翘首期盼。种种相思之苦,描绘得活灵活现,触到了人类心灵深入最脆弱、最柔软的部分。即便到了当今,人们也还经常引用其中的句子,借以表达情感。我们不难体会,即使相思很苦,但其中的滋味是丰富的,苦中饱含着甜蜜,饱含着憧憬和希冀。这样的苦,不是迟暮之悲愁,不是痛失之绝望,这种滋味,也只有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句子能够表达出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如: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诗。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这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靖康之乱后,李词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决绝之哀与永恒之痛。赵宋王朝于匆匆南逃。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知道李清照当时吟诵出这样的句子,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悲哀和失落。曾经有人将有气节的女子和无气节的男人做过比较,在历史上前有李清照和赵明诚,后有民国的张爱玲和胡兰成。面对自己深爱的男人,面对曾以为可以感天动地,坚不可摧的钻石般的爱情童话,面对心中轰然倒塌的似曾伟岸、坚强的身躯,真是无奈而又苍凉。
  更不幸的是,上天连一个苟全的机会都没有给她。毕竟那是他深爱的男人,彼此已经深入到血脉,深入到呼吸,如果没有他,李清照很难想象得出将来应该以一种什么依靠生存并生活下去。然而命运朝着更出乎意料的轨迹发展。赵明诚听了李清照这首句句皆入箭矢的绝句,心中深深自责。第二年虽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李清照跌入了又一个深渊。如:
  《武陵春》 风住尘得花忆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写的。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她内心充满愁苦,再加上国破家亡,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种伤时忧世、漂泊无依的烦乱之情,凝重且汹涌而至。
  在李清照异常艰难困苦的后半生中,她一方面不停的奔波,不断遭遇着各种劫难和不幸,另一方面,更是胸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乱世中疾呼呐喊。在她的一生中,最引人神伤的非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莫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十分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迟暮残年、饱经困苦的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哀伤之情那样深沉,悲剧气氛那样浓厚,如凝重深沉的哀歌,一点一点通过耳膜像浓烈的愁的汁液一样将人的心浸透,泡软。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绵密曲折地概括了作者南渡之后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充满着哀愁的内心世界。词的上阕,集中写愁苦难禁之状。作者一下笔就直抒胸臆,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寻寻觅觅”四字即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不幸之遇,又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她在极度孤独中那种若失若有,茫无所措,要抓住一点什么的精神状态。后十个叠字既写环境又写情,将难以名状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一层层写来,多么细腻曲折,十四个字一气而下,笼罩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使以后逐次出现的景物,都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怎一个愁了得。”作者在最后收束以上几层可伤之事,与开篇十四字下下呼应,终于点出一个“愁”字,在结尾一句又把意境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通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感受。人们一般很容易感触李清照愁的一面,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当时,她作为一个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但是她却振臂高呼:“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又如在《题八咏楼》中写道: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她的胸怀和气度,已经完全超越了狭隘的自我意识,一腔国仇家恨,喷薄而出。她是恨不得能亲自提刀杀敌,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再振家园。
  3.永恒魅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凄冷的美,成就了李清照词作独特的魅力。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走进她满腔愁绪的时候,才发现在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她永远如如一尊清丽的雕像,屹立在风雨之中。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呢?是对爱情婚姻的怅惘,是对国破家忘的悲伤,还是对人生直抵命运内核式的冥思苦想?李清照的一生,是甜美,是华丽,是坎坷,是崎岖,更是传奇。有春明景和的宜人色彩,有狂风暴骤的激荡湍流,有月明千里的醉人相思,更有刻骨铭心的痴情绝恋。人的一生,谁又何尝不是在寻觅之中?李清照对幸福爱情、美满婚姻的追求,得到却又痛失,心里是莫大的悲凉与无奈。这是其寻觅之一,在赵明诚死后,她的爱情之花就逐渐枯萎了。以后的漫漫长路,她寻觅他的身影,然而一切却人是物非,在没有爱情的岁月里,他寻觅,却是随着岁月的更替而不断加深自己的愁苦。
  她寻觅圣明的君主,和平安宁的国家,幸福自由的民族,然而,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把她的梦幻揉碎。宋王朝一直处于外敌的侵扰之中,国家没有长久的安宁。逃亡,流浪,风雨飘摇,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竟然有着惊人类似的轨迹。李清照是一个词人,但又不止于词人。乱世之中,家园成为废墟,静谧美好的生活荡然无存,就连一方僻静的安身之所,也是那么破败而不稳定。对君主的失望,对国家的担忧,对民族命运的思索,和自己劳顿奔波、永无宁日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又如何不叫人摧肝断肠般的悲切。
  人生,人生是什么?人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李清照不是平凡的女子,而是奇女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奇女子,她有着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这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才华横溢的女人,纵然千般能耐,最终还得背着那社会沉重的十字架。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她不是被今天的人们,看着是苍茫风雨中绝世独立的美神,而是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环顾千年,漫漫长夜,掩倦长嗟,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比破败、破碎的家园和爱,流浪漂泊的生活更摧残人心的,是她作封建时代的伟大词人,那种不被理解,甚至被无情嘲弄、唾弃的巨大孤独和悲哀。那是一幅巨大的凝重而压抑的背景,是李清照逃离不了、必须背负的枷锁。她处在动荡的旋涡里,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就连南渡后的宋王朝,也是在软弱、退让中苟延残喘了152年。朝中的大人们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很多人都抱着及时行乐的心里,哪又管它风雨沧桑、战乱杀戮。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是传奇,是瑰丽的异彩,从整个一生来看,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却又是一首永恒的哀歌。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6
您好
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就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人才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有文凭没水平。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到该校招人。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据报载,北京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7%,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也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大学不?quot;世外桃源",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大学在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不少学生都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再加社会的诱惑太大,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连部分教师也不知道学术方向在哪里,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自控,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任课教师不管事,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又大,于是弄虚作假在所难免了。而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后门,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此外,高校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参考资料: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a4dd1503b497345

第2个回答  2009-11-22
以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为话题作一篇350字左右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资料:350个字

第3个回答  2009-12-05
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去’为题的议论文
第4个回答  2009-11-30
1123355586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