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的《溪鳗》讲的什么内容

看了两遍都没看懂,神神叨叨的
到底要表达什么

有评论指出,《溪鳗》写的是性,林斤澜的好友、老作家汪曾祺也曾说过:《溪鳗》这篇小说里同时存在两个主题:性主题和道德主题,这颇有道理。但直观看去看不出来,因为作者始终采取一种隐喻、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而颇具诗意与美的联想。其实这种手法古已有之。闻一多早就著文指出:中国从《诗经》到现代民歌里的“鱼”都是“庾辞”。写性也是在写人生,那个镇长虽然有过一段“二十多岁、气色红润”的辉煌历史,然而最终瘫痪了,说的是他性的枯萎,同时也暗指他所代表的那段历史、那种人生已经枯萎。相反,溪鳗自始至终都具有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以前且不说,现在五十多岁了,“说作三十岁也可以。”她所代表的,又是另一种生命,一种令人赞美的生命,似乎永不枯竭。值得分析的是溪鳗最后将瘫痪的镇长接回家养着伺候着,这就牵扯到汪曾祺说的那个“道德主题”了。 汪曾祺说:“这是一种心甘情愿也心安理得的牺牲,一种东方式的道德的自我完成。既是高贵的,又是悲剧性的……性和道德的关系,这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深邃的问题,还很少有作家碰过。”然而,就这两个主题来说,作者也仅只是“碰”了,自然写得含含糊糊、朦朦胧胧,因为他也没想清楚,要和读者一起想。归根结底,想想“鱼非鱼”店名的缘起——白居易那首名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不是把整篇小说都概括了吗?“鱼非鱼”也正是“花非花,雾非雾”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1、《溪鳗》是林斤澜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1984年10月号的《人民文学》,收录在的“矮凳桥”系列小说(结集叫《矮凳桥风情》),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2、《溪鳗》的副题是“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如果仅从情节看实是再简单不过,也就是交代这个店名的由来:文革结束后,政策放宽,小镇上的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做生意开店了,溪鳗的小餐馆也没有个店名,于是请来做过先生的袁相舟来题匾,喝了酒,吃了鱼松、鱼丸和鱼面,袁相舟大笔一挥“鱼非鱼小酒家”……。
3、但是,就在这条主线的运行中,小说家往来穿插了许多内容。首先从矮凳桥小市场的兴盛起笔,介绍了这个江南小镇以钮扣为龙头的小商品经济,这是笔记里常见的风俗考的手法。接着介绍女主人公溪鳗名鱼实人的由来,然后步入主线,再利用女主人的款待将鱼系列的特色小吃一一道来。在袁相舟喝酒运动文思的间隙再将小镇的风景与沿革略作交待。题匾完毕,品评之际又通过溪鳗将屋里的男人,一个涎着口水、语不成句的原小镇镇长引出,接着闪闪烁烁、断断续续地叙述了这两个人的故事。
4、其实,这最后似乎才是《溪鳗》的主体与意蕴所在。在作品中,溪鳗与镇长是两个具有对比性的人物,溪鳗无疑是作家倾心塑造的人物,她美丽、勤劳、坚强而又善解人意。作品没有交待她的出生,连她的年龄也说法不一。一个孤身女子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存下去,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溪鳗因为做小本生意,被政府当成了“白点”,“逢五逢十”要到镇上汇报思想,“交待情况”,但溪鳗都顽强地坚持下来了。起早摸黑,溪鳗用她生存的智慧,在这个社会中寻找着生存的缝隙,并且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与同情,她用自己勤奋的劳作与出色的手艺,一直支撑到好日子的到来。一个受过这般挫折的女人,该是满脸苍桑,该是满肚愁肠,但是溪鳗不是这样,即使在那非人道的岁月,也没有见过溪鳗哭一声,相反,她始终是乐观的,岁月的磨损、世道的炎凉没有在这个女人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她像山野的风,碧溪的水,美丽、清凉、磊磊落落,所以王蒙才对这个形象有那样的印象与评价。而这一切又并不是由什么抗争得来的,溪鳗并没有被作家刻画成一个所谓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那一切都是自在的,天然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林斤澜显然是将人物理想化了,他通过溪鳗这一形象写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这种美的力量。
5、作为对比,作者写出另一个人物——小镇的镇长。这个镇长居然就是当年将溪鳗的小店定为白点,逢五逢十要溪鳗去汇报思想的人,也就是这个威风一时成天挎着左轮的显赫人物在那个年代却连连“跌跤”,以至成了废人。相比起溪鳗,这是一个残损的人,丑陋的人。但就是这个威风而残损的人,他有没有内心丰富复杂的世界?他逢五逢十地跟溪鳗谈话有没有其他的念想?他一方面认为溪鳗做小生意是资产阶级尾巴,为什么又去帮她收网,难道仅仅是喝醉了犯浑?在那个晚上,他又为什么要将队里分下的溪鳗鱼带回去,他从这条鱼身上联想到了什么?这一切不由人不往深处猜想,他都惹了哪些祸,打了哪些“脚绊”,他又凭什么赢得溪鳗的同情,救他命,与他相伴,毫无半点嫌弃?……这些都是小说的蹊跷处,费解处。其实,小说交代不明、含混朦胧、似连实断处远不止这些,如果将这主体部分真正以正面的笔墨来写,怕是一部中篇也拿不下来,要在一篇短篇中去处理只能掐断、砍削与遮掩,把一切交给读者去补充去联想。对这一艺术处理,林斤澜在开篇不久就以小说家言的笔墨告知过了:“这里只交代一下这个店名的由来,不免牵扯到一些旧人旧事,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