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爱国人士

简介,记住不是古代的

  白雅雨 白雅雨 (1867年4月17日—1912年1月7日)名毓昆,字雅雨,号铣玉,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生于南通,居城南白陆巷。自小天资聪慧,18岁时考中秀才,为州首(第一名)。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890年)后任聘于南洋公学附中、澄衷学堂执教史地,1908年任聘于北洋法政学堂,同年与张蔚西一同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中国地学会,任编辑部长,1910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爱国地理学家。白雅雨少怀救国之志,及长更认清清政府之腐败,革命意志更加坚强,1904年随蔡元培加入光复会(后随蔡一起入同盟会)。任教天津时,组织了天津共和会,白雅雨在教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革命青年,李大钊就是他在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军政府,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以进攻京津为目标,直捣清朝老巢。可惜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阻击,白雅雨在古冶被捕。经过是这样的:1912年1月1日,新年的到来并没有给天津的老百姓们带来多少喜悦,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近垂垂末日。
  那晚天黑得很早,一个身影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闪进了清军第20镇79标标统岳兆麟部第3营管带张建功的房间,此时的张建功早已经在房间里等候多时了,见到来人便单膝下跪:“79标第3营管带张建功参见镇守使大人。”来人搓了一下被冻得有些僵硬的手,紧走了两步:“张大人不需多礼,快起身说话。”这个人就是清政府的通永镇守使王怀庆。他之所以夜来滦州,就是因为清政府接到消息,驻守滦州的清军第20镇官兵可能准备起义,为了阻拦起义,防止清王朝的京畿重地———天津受到威胁,清政府急忙派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去滦州。
  “这里的情况怎么样?”王怀庆急声问道。“大人,在您到来前,标下刚刚接到消息,第79标第1营管带施从云、第2营管带王金铭已经发出了叛乱通电,已经造反了。他们还威胁标下一起参加。不过,他们打算后天启程,进攻天津,让标下带领兄弟们做好准备。”“这样啊!”王怀庆沉思了一下,“张大人,你现在不可轻举妄动,让乱党对你继续保持信任,仔细留心乱党的动静,我们可以在他们举事之时,来个里应外合,围而歼之。”
  在昏暗的灯火下,王怀庆和张建功秘密地商定了准备破坏起义的计划。
  通电全国滦州举起义旗
  话分两头,早在王怀庆到达滦州前,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已经到达了滦州,秘密约见了清军第20镇79标第1、2营管带施从云、王金铭。
  “两位大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累及我泱泱大国,数十年来,国不像国,家不像家,民不聊生。试问二公,身为中国之军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位能坐视不理吗?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可以进攻天津绝好的机会,直捣黄龙,推翻满清的统治。现在,武昌已经打响了革命的一枪,二公如现在起事,一可以先发制人,二可以为民军之声援,成千古流芳之美名啊!”
  其实,施从云、王金铭二人本已同情革命,早些时候就有起事的想法,但苦于时机不对,这次见白雅雨亲自前来协商,便按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上应允起义。经过短暂的商量,他们决定,以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白雅雨为参谋长,同时通告各国驻华公使。三双革命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就在王怀庆到滦州的当天晚上,王金铭发出起义通电,拉开了北方武装反抗清王朝的序幕。
  1月3日,“北方军政府”在滦州正式成立。驻天津的各国领事接到电报后,即公推俄国公使为代表去滦州,郑重表示承认起义军为交战团体。“于是滦州大街小巷遍贴起义反正文告”,北方的革命之火在滦州被点燃了。除王、施、白三人外,起义军又推举孙谏声为军务部长(一说为外交部长),其他各部部长、各路司令,均有人选。起义军在滦州召开全体官兵誓师大会,通电全国,声讨祸国殃民的清廷,并向京津进军,准备一举摧毁清王朝。
  激战雷庄起义功亏一篑
  据原天津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罗澍伟介绍,滦州革命军誓师后,1月4日正准备乘车进攻天津之际,忽然发现滦州城门被关上了。起义军当时接到消息,第3营管带张建功与清通永镇守使王怀庆勾结,密谋叛变,关闭滦州城门,捕杀革命党人,并在城上向起义士兵射击。起义军还没有从驻地开拔,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击。
  晚8时,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惟恐自相残杀贻误战机,遂下令全军登车开拔。在滦州起义后,清政府急派第3镇曹锟的军队前往镇压,并在雷庄东将铁轨拆断,阻止起义军西进。5日早晨,起义军在前有重兵、后有叛变的压力下,经过激战,损失惨重,但仍与清军对阵。
  王怀庆见不能短时间消灭起义军,便心生一计称,迫于起义军的声威,愿与起义军停火议和。王金铭、施从云二人不听众人的劝阻,仅带数十人到清军营内进行谈判,被清军俘获,当即就在阵前被杀害了。
  白雅雨亦与部队失去指挥联络,但他下定“必与清军一战”的决心,准备返天津继续起义。他只身逃进一座古庙,躲在神像后,晚间换上便服,准备逃往天津,走到古冶被清兵捕获。王怀庆一见抓到了白雅雨,喜不自禁,立即加以审讯。白雅雨怒目斥责说:“我是革命军参谋长,请杀之,没有什么可说的!”他又笑着对周围的官兵说:“我死没有什么可惜的,倒是你们今天做满人的奴隶,来日就要做外国人的牛马,多么令人心痛呀!”白雅雨面对酷刑,慷慨陈词:“吾为国充兵,吾自当为国死!”
  刑场上,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令他跪下,白雅雨双目怒瞪,大声斥道:“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杀则杀之,何辱为!”刽子手先砍掉他的一条腿,又因无辫可揪,就把白雅雨倒悬在树上,砍掉了他的头颅,时年44岁。
  滦州起义的官兵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英勇牺牲了,而那些镇压他们的元凶不久却摇身一变,成为缔造共和的“元勋”,实在另后人扼腕不已!烈士就义后,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及南通各界人士先后举行追悼会。1912年9月,灵柩抵通,葬于狼山,1915年为纪念烈士牺牲三周年而立碑,碑文“白烈士雅雨之墓”为张謇所书,碑阴刻墓志铭,为江谦所撰,张詧书,1914年阴历十一月立。
  白雅雨就义前曾作绝命诗一首,全文为: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
  这首绝命诗在国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激励后人斗争不息的史诗。冯玉祥将军是滦州起义的初期参与者,在他的倡议下为白雅雨在北京和山东泰山建造了纪念碑。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先后在北京什刹海和河北滦州建立墓碑,纪念白雅雨烈士。1937年国民政府还为白雅雨及其他烈士进行了国葬,并追赠白雅雨为上将。

  钱素凡

  通中校人钱素凡

  南通惨案革命烈士钱素凡可称得上一位真正的通中校人。他父亲钱啸秋是通中教师,他自己早年求学于通中,中央大学毕

  业后当教师,施教于通中,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他遇难在通中。素凡三十五年短促一生,就有三分之一岁月是在南通中学度过

  。通中给予他知识、才学,助他形成了进步的思想,他则为通中增设了一张科学和民主的讲台;通中的进步传统和革命精神培

  育了这位学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性格,这位学生则以自己教书育人,献身革命的言行、业迹为母校校史增添了一页荣光。

  素凡一九二五年就读于通中初中,据老前辈回忆,他在初中读书时就参加共团。一九二七年曾作题砚诗一首“顽石、顽石,琢

  汝成器。愿共朝夕,助我构思,砺我斗志。俾挥如椽之笔,横扫人间嚣气,淘尽人间渣滓。为坚信念,契以识之。”同时,他

  在《中学生》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文,抒发了对日寇侵略、国民党反动派背叛大革命的愤慨和爱国的赤诚之情。

  一九二八年夏,素凡初中毕业,曾先到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高中。后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校方开除,回家乡插入通

  中高中普通科二年级,直至一九三三年夏华业。那一时期,通中仍吸收了不少良师,如素凡的国文老师张先人(胡风),虽然

  他在通中执教为时甚短,却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日后,素凡曾以“镇圭”为名,在南通地方报纸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胡

  风在南通》的回忆录。

  一九三七年底,素凡开始了通中教师的生涯,先在沪,后随校迁往东台县角斜,历任文史、地理教员,并担任过多届班主

  任。他教书极其认真负责,教人更是竭尽全力。四十多年过去了,素凡的音容笑貌、言行教导仍清晰地留在当年的学生心中。

  上海师范学院的陈立性、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唐天培等同志,在回忆人生历程时,都将素凡称之为朦胧时期的指路人

  。缅怀当年在地理课上,钱先生如何凭借一张地图,描述祖国大好河山,控诉日寇侵占东三省的罪行,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主义

  的思想。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六年读书于通中高中师范班的葛名珂、朱平等同志在纪念素凡的文章中写道:作为国文教师和班主

  任的钱先生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古典诗词,则借古喻今,抒发爱国忧民的纯真情感。批阅作文,不仅引导我们

  怎样习作,还教导我们怎样做人,还曾将鲁迅的“路是人走出来的”、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罗曼·罗

  兰的“士当于恶魔斗,人非为面包生”等格言,作为学生的毕业赠言,勉励我们去奋斗。

  素凡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不仅利用讲台教授科学知识、传播革命火种,而且在课余和社会生活中热情关心学生、青年的

  成长。他的寝室和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讲知识、习文艺,论时势,谈人生,从而,教育、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影响、

  指导他们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素凡和通中、和通中的师生员工结下了亲密的友情。他曾为在通中工作三十年的老校工陈福海

  撰写了《念通中老“校人“陈福海》一文,并称其为“英雄”。在“三·一八”的斗争中,他带领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当国民党反动派举起屠刀,同学们劝其躲避时,他说:“我不怕,有同学支持我,你们会提出抗议的!”同时,设法营救战友

  ,安排进步学生离城。

  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凌晨,素凡在通中教员宿舍楼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绑架,遭受酷刑,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次日深夜牺牲于扬子江中。

  素凡一生献身于民主斗争,献身于文化教育、也献身于通中。通中没有忘记这位曾学习、工作、战斗直至遇害于通中的校

  人,校史室里陈列着他的照片和事迹,“素凡文学社”正培养着新一代文学青年。通中八十年,英才辈出,硕果累累,我欣慰

  地看着更新换代的教学楼群,也忧虑地追思那荡然无存的荷花池塘。而我更坚信:南通中学的优良传统和素凡的革命精神必将

  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作者系钱素凡烈士夫人 现任南通市老年教育工作协会理事长
  钱素凡原名钱彤 1933届校友 曾任本校教师 南通三·一八惨案烈士)

  江上青
  [编辑本段]1、革命家
  永远的丰碑
  江上青:矢志不渝救亡图存
  “为什么替我们底力量担心?
  悠长的午夜终要走向黎明。
  地球底边缘涌起了太阳,
  它奔来欢迎我们底渴望;
  有一天全世界受难的朋友,
  沐浴那温热的阳光!
  脱去镣铐,回复‘人’底面貌,
  用太阳底火融化冰雪,
  地心底热流洗清了血腥;
  冰雪和血腥消灭,
  时代才能顺着轨道前行。”
  以上是江上青烈士的遗作《前进曲》中的一节,写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三省之后。这首诗充满了祖国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战斗的召唤。在黑夜如漆的中国国土上,它像晓天画角,惊醒沉睡的人们。它的声音,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声音;它的希望,是30年代初期所有先进分子的希望。江上青烈士正是《前进曲》这个战斗宣言的忠实执行者。
  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农历四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镇,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经祖父百般努力,聘请胡显伯大律师为其辩护,经多方营救,终以年幼无知为名,判刑半年。1929年5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时再次被捕,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西牢,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一年后释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的长诗。这首创作于1931年的诗作,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江上青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等派遣江上青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泗县,江上青同志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兼保安副司令(专员是盛子瑾)、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培训抗日干部,建立抗日武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并在秘密党员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区专署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同志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协助张爱萍等推动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江上青烈士之侄子。 (有人说是其过继儿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3
曹顶(1514-1557)通州余西(江苏南通市)人。曹公名顶,原是明代嘉靖年间余西场盐民,他生性豪爽,膂力过人。其时我国沿海地区倭寇为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曹顶应募御倭。翌年,有三千倭寇进犯通州城,曹顶率领五百水兵与倭激战二十余日,冲锋陷阵斩倭首几百余级,身被数十创(《清光绪通州志•人物志•忠节传》)。朝廷论功行赏,他辞官不受,解甲回乡以做刀切面为生。他退伍不退志,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倭寇再犯通州,曹顶偕守军与倭寇在城北五十里作战,乘胜追击至单家店(今平潮镇),因天雨泥淖,马蹶壕堑遇难于赍志桥畔,时年44岁。
第2个回答  2009-10-11
上南通党史网寻找,再利用搜索引擎
第3个回答  2009-10-08
张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