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修养也是重要的?

要事例!!

  首先,讲好这门课要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头,引出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性,引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引出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的重要性。我是从分析“德与才的关系”关系入手的。
  讲这个问题可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可结合一些典型事例,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德之重要性,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仅遵纪守法,而且要处处践行美德。
  我讲这个问题时总是从一封信开头。每当有新生入学时,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给学生读一下这封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钠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校报到,他都会交给新教师一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这位饱受折磨,从死亡边缘中挣扎过来的校长几乎用生命喊出教育的真理:“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这门课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知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性、德性,否则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危险物,正如罗斯福所说,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性的存在。(举例:比如马加爵等)
  但丁: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关于这个道理,中国古代许多人也都做出了精辟的概括,比如孔子的君子小人论、荀子的人才标准论,还有司马光也对德与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还有很多名言名句)
  这个问题就是要讲清“德”之重要性。然后引入正题,引入我们这门课。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绪论共分四节:适应人生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课有特点和作用。

  绪论的重点、难点和创新就是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本书的统领和主线
  为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本书的统领和主线”?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理解:
  (1)这是由于这门课的性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相一致决定的。
  A、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进行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时的心理标准,知荣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个人优秀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前提。
  B、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引人们把具体的个别的荣辱事件、荣辱感觉上升到荣辱观的高度,有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生动集中地体现了上述四观,并贯穿着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要求。
  C、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科学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导向;是人们行为价值判断的根本尺度。
  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基础》课的基本要求,二者是一致的。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包括法治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同时还体现了法治精神,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以及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新概括,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A、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面对社会存在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面对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B、 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老“五爱”)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把“五爱”调整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新五爱)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把“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并对“三大社会领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论述,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体结构。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既承续了“五爱”的基本要求,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生动地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注重效益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原则,强调了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坚持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丰富和完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民族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仁”,是指爱人之心、仁者爱人。作为道德规范的“仁”,它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所谓“义”,是指正当、应该和适宜。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它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义务,要求人们依据道德义务来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时坚持“义以为先”、“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在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兼得之时勇于舍生取义。所谓“礼”,是指礼仪、礼制和礼则。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它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模式,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礼,安心、忠实地尽其本分。所谓“信”,是指言守诺、行不欺。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所谓“智”,是指知识和理性。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要求人们掌握道德知识,增强道德理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儒家道德规范体系,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难免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摒弃其封建性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广大公民来说,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地从自我做起,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权利与义务、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够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促进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分清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文明与愚昧界限的能力,引导他们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使他们形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执笔:前涛,人民日报)

  第一章 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讲理想信念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第二节讲什么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讲如何树立并实现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本节首先要讲清几个概念:理想、信念、信仰、理想信念。而后再讲清理想信念的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受社会条件的制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理想具有实践性。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信念: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的精神状态。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念的多样性和准确把握。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目标的复杂多样性。
  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生力量之源。
  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统领内心世界,使其健康有序,使心灵充实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理想越崇高,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注意:在本节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即“理想信念”,如何来理解?(见培训班上发的辅导材料)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已任。
  注意:本节要讲清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当然是实现共产主义。
  对于共产主义,一些人存有误解,认为共产主义渺茫,共产主义与共同理想无关,更与自己无关,与现实无关。这是不对的。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是统一的,其统一点就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在于现实的运动之中。
  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及其实现时说,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为了实际的目标采用实际的手段所要达到的最实际的工作,即现实的运动,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也就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有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而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都是理想实现的过程,都是追求并实现和谐的过程。对现实的每一步改造都是理想的具体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这一共同理想的实现就是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而个人理想的实现又是为共同理想的实现做出的努力。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本节讲如何实现理想。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献身精神。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本节要注意讲清理想与现实、理想与实践的关系。
  其实,理想就是现实的,理想就在现实之中,就在脚踏实地的工作和实践当中,就在辛勤的努力当中。离开现实和具体的实践谈理想,理想变变成了空想,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过去和将来就在现实之中,现实无论在什么阶段上都包含着过去和将来。对现实不满的解决就是实践,就是走向将来、实现理想。
  一个人的志向固然要远大,志当存高远,但又必需立足现实,一步一步地去实践,在实践中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否则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说,理想信念问题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唯有实践才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奋斗。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本章作为教材的第二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必然延伸和落脚点,即为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又是第三章的逻辑前提。即只有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之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也才有价值。离开祖国、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都是空洞的。
  在整个教材中,这一章的创新点是最多的。与以往教材中“爱国主义”一章相比,在内容上有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比如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新的定义,增加了经济全球化、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新内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两个问题:
  1、 关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和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的问题
  2、 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本节的创新之处就是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的规定
  教材说,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民族精神的核心。
  新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概念是本章的一个亮点。本教材重新对爱国主义进行界定,与以往的解释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