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31
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同时这句话还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第2个回答  2010-06-30
这两句话不过是一个不得意的政客发的牢骚话而已,虽说范仲淹是一代名臣文宗。要建设现代的民主国家,必须把这些毒素清理干净
第3个回答  2010-06-30
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同时这句话还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

令人敬仰,向先贤致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30
抒发了一个政客的矫情。中国儒家文化中有很多虚假的元素或者说是一些理想化的去人性化的元素。乍一看上去挺美挺高尚,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就如同这句非常著名的话来讲,别说当时资讯是多么的不发达,就是当今的社会,想真正了解天下忧和天下乐,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放在那个年代,你如果去先天下去忧,你忧的是否就真是天下真正的忧呢。
每个人最大限度的为自我利益去奋斗的同时,就是在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我们国家一直都想回避个人自由带给社会的益处,总是希望牺牲小我去换来国家的强盛,殊不知,在虚伪教条的面纱背后扭曲的人性,是否是真正人民所需要和追求的呢。秦汉以来几千年,中国的正统思想一直都是这么在教育的,无论是封建、资本抑或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