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取字号?

如题所述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7-14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成人礼)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许嫁)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意义上的关联。比如题主所举的杜甫,甫的本意就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如《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更多的例子则如:宰予,字字我;端木赐,字子贡。有的人名和字是同义词,比如屈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有的人名和字则是反义词,比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有些时候名与字之间的关联并不只是近义反义那么简单。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字的意义发生了变迁,而许多故事也淹没在风尘,一些人的字与他们的名的关联,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种常见男子的字的构成,是常常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的后面加上“父”或者“甫”表示排行。这是周代贵族男子的做法,如此男子字的全称有三个字,如伯禽父,还有之前提过的仲山甫。也有只以排行为字的,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但少见。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都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汉代以后,则先称名后称字。比如《游褒禅山记》最后记载同游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名)君玉(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命,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对父母)。
  古人的字是尊辈取得,但他们还有很多别号,别号就可以自己取了。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后人更多称他们的号而非字。当然对人称字和称号都是表达了极大的尊敬。不过古人对一个人最尊敬的称呼是既不称字也不称号,如杜工部(官名),王临川(出生地),韩昌黎(郡望)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07
族中长辈在你行成年礼的时候起的,有些是自己起的。名和字的意思要么是差不多的意思,要么是反着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韩愈,字退之!号多般是自己给自己起的,诸葛亮号卧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第3个回答  2013-12-07
一般字都是老师帮学生起的,号就是自己跟自己起的。
第4个回答  2020-09-01
请老师帮忙给孩子起个字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