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与“与”是介词用法还是连词用法?

如题所述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 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希望能帮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23
能够不翻译,直接用逗号代替就是连词,必须翻译就是介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0
介词是介绍并引出人物的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与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结构、介词短语或介宾短语),一般作整个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连词是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这两个成分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等其他词语。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介词是介引出名词或代词,它前面一般是动词谓语;连词主要起链接作用,前后的词语词性一样,一般都是名词或代词。
所以,可以根据这个“与”字前后连接的词语的词性是否相同来判断是介词还是连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