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实现工业化么

如题所述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于的前提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底,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首先,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个体手工业是以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一种个体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渡时期的一项基本任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至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企业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总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除此之外,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自身的生产力也相当低,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也属于农业改造的偏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9
不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于1956年底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1953-1957,一五计划的完成的意义则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推算时间,便可知答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