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为什么是:2π/波长*光程差,求推导过程和解释

如图,看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的时候看到的这个公式:2π/波长*光程差=相位差,在网上有看到解释是把波长和相位列一个表格得到波长和相位的比例再来求的,但是还是不太能理解,求推导过程和解释,谢谢。另外,第二张图上E=Acos(wt+a)那个式子怎么解释呢?

第一个问题,
设波长为A,光程差为L,
如果L=A,那么相差相位2π,如果L=nA ,那么相位就是2nπ。当然n不一定是整数。
其实相位差都可以写为L/A *2π=2πL/A。
第二个问题,
把它们的相位差表现在了图像上,相位差增大,那么与初始向量的夹角越大,慢慢的就在图像上成了一个圆。写为正余弦形式,就是E=Acos(wt+(N-1)a),其中a为相邻的两个线元的相位差,N是第N个线元。追问

第二个问题中为什么E等于振幅A乘余弦呢

追答

因为线元的光原本的振幅都是一样的,达到同一个点时,相位差都不一样了。
线元的光振幅原本就可以写作正弦的形式,或者余弦。它是波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