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作人为何决裂?

如题所述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想像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更为不解的是,两人绝交之后,绝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难以自拔,切肤之痛,难以忘怀。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33。因为周家是一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每天的生活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方式34,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她太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家里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汽车。我们想想,上个世纪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是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35。所以他觉得自己拼命做,却总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1924年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36。想像一下,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真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人和睦地来往,打架的结果就是周作人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37,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加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不用再看也知道他的态度了,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知识分子表面虽然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其实还是一个谜,很多的说法也只是猜测而已,更有甚者说羽太信子原是鲁迅的情人之类的.我见过不少于三种的说法,我觉得以上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客观.
但是从周作人的绝交信看来,我觉得周作人认为鲁迅有对其妻有不轨行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要不这么好的亲兄弟为何就会反目成仇.只有这件事才是可能的,金钱也不会导致老死不相往来啊.
当然这很大可能是一场误会,或者是羽太信子对鲁迅的诬蔑.我个人认为这肯定还是跟这个女人有关,但鲁迅成为伟人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鲁迅朋友的一些说法,另一些说法就看不大到了.
当然鲁迅也是我最尊敬的作家,我是不会带着恶意去推测他,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传统的说法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西元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了「绝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信之间断交
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的断交信:“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信写得平和,一如周作人本人,但字里行间,决裂的坚定,跃于纸上。就这样,两兄弟失和。信中的“过去的事不必再说”,是什么事,一些有关或略知的人都语焉不详。后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作了解释,“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是不是这样,也不得而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13
其实,只因为一个女人,重情的鲁迅怎么会和爱弟失和?我们都知道鲁迅的少年是不幸的,生活在屈辱之中,家庭需要他承担的很多。他不希望周作人重复他痛苦过去的生活,于是总是千方百计的呵护他,关心他,照顾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周作人内心的负重感、责任感远不及鲁迅。这就造成了周作人淡然的处世态度,什么都无可无不可,只要世界不妨碍自己的工作即可。周作人妻羽太信子患有“歇斯底里症”(我觉得就是精神病),有次夫妻吵架她的病就发作了,弄得周作人不知所措,于是以后总是忍让羽太信子。这样他几乎可以说总是站在羽太信子的一边,而且任事不管,任由她恣肆妄为。这就加深了他们兄弟之间的间隙。并且,周作人愈发淡然的处世态度让鲁迅不满。在那种动荡时代,国人麻木不仁,而周作人却一直说“温情地改变现状”,没多少道义感和责任感。这让鲁迅很不满。可以说是两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第3个回答  2022-11-12
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去和平?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也是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无法想象,曾经最亲密的两兄弟,最终会因为生活而分手。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分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怨恨之深,无法自拔。很痛苦,也很难忘。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氏兄弟不和的真相至今仍是个谜,没有人能完全弄明白。虽然也有人搜集了很多资料,试图一探究竟,但是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所以很多资料不全,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找出来。表面上看是家庭纠纷。因为周家是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就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直接把钱交给家里,而他的哥哥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老婆,郁泰新,每天的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生活方式。34.所有的家居用品都得在日本商店买,她太喜欢日本货了。人民也是爱国者,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大人小孩在家里生病,都要请日本医生。一切都是日本制造的。我做了一桌子菜,说不好吃就全倒了重做。家里的被子和盘子不新了,我马上重做了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公交。让我们考虑一下。在20世纪20年代,开车出门是不可能的。鲁迅当然愿意为这个家出力。他是长子,是一家之主。只要家庭和睦,他什么都愿意做。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钱是人力车拉进来的,别人是车送出去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达不到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材料,所以在家务劳动和经济生活中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到1924年之间,其实他和周作人的思想分歧并不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开始了争斗。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看到两兄弟在街坊打架,但是鲁迅兄弟真的打起来了,真的很意外。当时他们的朋友都不太理解。本来鲁迅住前面,周作人住后面,一家人来往融洽。斗争的结果是,周作人亲自给37号发了一封绝交信,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尊称鲁迅先生,但是他亲弟弟写的信加了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不用看就能知道,说明态度彻底坏了。其中一个说:“请不要再来后院了”。知识分子说话客气,但往往客气之后就是十二万分的恶毒。普通人吵架,虽然话很难听,但是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吧。”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内心有很深的仇恨。后来鲁迅很快搬出了八道湾,又买了房子住,再也没有和哥哥一起出去过。
其实还是个谜。很多理论只是猜测。更有甚者,说余泰新是鲁迅的情人等等。我看过的理论不下三个,我觉得上面这个比较客观。
第4个回答  2006-12-10
女人问题。作人的妻子对鲁迅有非份之想
相似回答